广告,在我们察觉不到的地方发力
先说三个知识点:阈下知觉、注意衰减理论、纯粹接触效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下。
不知道从哪年起,各大app都引入了启动页广告以及使用过程的弹窗和版块广告。
我一直觉得广告没有什么作用,只会让我更厌烦广告主的产品,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
我很多次强调,心理学是证明人类不理性的学科,本文就是例证。
先说注意衰减理论,是特瑞斯曼在单通道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信息在进入认知加工系统前都经过了过滤,有用的信息被加工,其他信息强度减弱。
认知加工系统对不同信息的感觉阈限(即敏感性)不同,重要信息容易激活阈限,其他相反。
广告就属于不重要信息,很难激起我们认知的阈限,但有时候刺激够多我们也会看眼广告。
其次是阈下知觉,有学者实验研究表明,在电影中插入3-5帧广告,个体不会察觉。但广告包含的产品在电影结束后销量增加了36%,也就是说我们大脑加工了该广告,只是认知系统并未察觉。
第三是纯粹接触效应,来自社会心理学,是说你多次接触某个人或事,会对其产生好感。
简单说就是熟悉导致了喜好。你可以想象第一次见一个丑谐星和熟悉之后对他观感的差别。
各公司的营销部门可能没有心理学家,他们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会因为广告而购买他们,但只要知道产品的销量大增就会不遗余力地去骚扰我们的眼球。
做广告投放的人员一定在多次试验后发现了上述效应,所以不像过往那样用大篇幅、版面去骚扰用户,这样反而会引起人们的警觉心理,而是采取隐蔽的角落、视觉的非注意区去投放去宣传。
总的来说,由于人在注意选择时的衰减理论,有一部分信息我们的认知系统并未处理,而是放任其进入知觉,阈下知觉到的这些信息会误导我们作出不理性的消费选择,而相同广告的频繁出现让我们对该广告产品产生不合理偏好,最终导致了我们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具体讲就是注意选择衰减让我们误以为消费行为来自我们内心冲动,阈下知觉误导我们产生购买某类商品的冲动,而纯粹接触效应,导致我们在同类商品中选择了我们从广告中接触到的品牌。这就是我们如何成为广告的俘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