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校园招聘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大家都还在找工作的路上起早贪黑,不知疲倦。
我常常会被问到以下问题“本科不是211,找工作会不会遭遇歧视”,“本科是三本,会不会连简历关都无法通过”。
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诚实的告诉他们:会的,一定会有这种情况,更有甚者如果你出身不好,很可能招聘企业连简历都不会接收,更不用说一个宝贵的面试机会。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
是的,我就是属于这种“非典型”名校学生,出身三本考入一所财经名校,慢慢走上蜕变之路。
这些心路,也曾一步一步艰难的走过,而今回想,只不过是告诉我一个道理:什么时候开始努力都不算晚。
1.有些时候,要像偏执狂一样坚持
我是在一所建筑类三本院校就读国贸专业,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我所在的系是整个学院人数最少、最不受重视的一个,毫无任何的存在感。
我常常会有一种“杂牌军”的错觉。于是,从大一开始,我就在宿舍的墙壁上偷偷地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几行小小的字。第一行就是,考上一所211大学的研究生,摆脱三本的帽子。
我开始努力学习,努力学习专业课,也渐渐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浓烈兴趣。直到大三,我发现自己的专业课教材几乎都是出自同一所大学,我很好奇。于是,我拿着教材跑去问老师,她告诉我说这所财经名校是这个领域的NO.1。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大胆的想法,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去这所大学该有多好,我还能和这些仰慕已久的老师一一握手,聆听他们的教诲,甚至有幸成为他们其中一位的门生。既然要考研,为什么不考最好的。对,就这么决定!
我试着对周围的老师、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很快我几乎遭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反对和质疑,“目标太高会摔得更疼”、“志存高远是好事,但也要脚踏实地”、“那么难考,你一个三本生拿什么和别人竞争”、“考一个比现在好的学校就够了,何必这么累还要为难自己”。
那时候,我已经分不清周围到底是好意还是看热闹一样的嘲讽,就好像被整个世界孤立起来。
我的确有所退却。我害怕失败,害怕看着别人毕业后都有所出路,而自己还要灰头土脸的重新找工作。而如果考一个一般的院校,可能成功的机率会大很多。但是,这绝不是自己想要的。
纠结,徘徊,矛盾,挣扎,何去何从。直到有一天,我在一部电影里看到了这样一句台词“Real loser isn't someone who doesn't win. A real loser is someone so afraid of not wining ,they don't even try”,是的,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失败呢,或许我连失败的资格都没有。只有努力过的人,才有失败的权利。
从那时起,我发了疯一样的学习,备战考研,再也无心理会周围人的议论。
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同一大学同一个专业考了两次,最后如愿以偿。得知录取的那天,我的朋友圈炸掉了,有一位朋友给我发私信说“我不知道如何表达,祝贺你,但我更想谢谢你,是你让我开始相信坚持的力量”。
我开始被学弟、学妹们称之为“榜样”,开始被追问“怎么样才能考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他们渴望从我这里获得某些秘籍或者方法论的东西,却很少人去认真思考我所说的“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来接受质疑,并且像偏执狂一样坚持自己所想”。
是的,这个世界,真的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这种偏执,是对梦想的坚持和毫不畏惧,是天寒地冻下也能以梦为马,我们总得在某个时间为自己拼命努力一次。
2.对于很多人而言,考研真的是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我被很多人问过,三本的学生为什么要考研,就算要考,为什么要考名校,难道不是只要确保考上研究生就行了?
当然不是。
名校和非名校有天壤之别,无论是在师资、基础设施、教育资源等有所差异,最直观的差异就体现在招聘季。前不久的一档演说家节目中,“国民考研教师”张雪峰老师抛出了500强企业不会到非名校招聘的观点引起了一片热议。
当然,这种争议也跟其是考研培训教师的职业身份相关。但是,随后苏宁集团被指责招聘歧视,
在网络上你也能随处可见这样的招聘要求:应聘者学历应达到统招全日制本科(二本)及以上。很刺眼,很扎心,不是吗?事实也的确如此,越好的大学,越能吸引优秀的企业。越优秀的企业,也愿意到好的大学去选人。
他们不是不愿意给其他人一些机会,而是明明可以优中选优又何必舍近求远。如果你是500强的HR,你会如何抉择?
张老师说,考研只是众多选项的一项,而不是唯一一个。
然而,仍会有人对我说“反正我们已经是三本了,再怎么努力也没用了,这辈子就这样得过且过吧”。每天都在抱怨社会、企业、面试官怎么歧视他们,然而却从未有过行动,从未想过改变。可曾想过,出身不好,不是你颓废的理由,更不是你用来逃避现实的借口。
3.校园秋招时节,又该如何打破高校鄙视链条
前不久,一篇《对不起,我本科不是北大的!》的文章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大家对于高校鄙视链的思考。作者是我的本科学长,虽未曾相识,但也能深刻感受到文中所说的“我有三本学生最常见的那种自卑。”
当周围都是来自各地名校的学生,内心不免感到惶恐和失落感。
记得和大家一起投简历找实习,别人可能一周之内能接到许多名企的面试机会,而我连面试电话都没有。为此,我经常会在半夜中醒来,感到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我开始自己调整心态,潜心跟随导师进行跨境电商领域的研究,加入课题组,试着写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没有实习,我还有机会多学习,很多个夜晚课题组开会到深夜一点,为了找到相关资料翻遍了图书馆四层有关电商的每一本书籍,在临近凌晨收到导师的信息然后爬起来改报告。
我至今很庆幸,有那些可以值得回忆的日子。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通过一系列课题的磨练,在导师的带领下,所参与的项目报告也在联合国的论坛中公开发布,也连续两年有幸成为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的编写组成员之一。在简历上多了一些研究成果后,有幸去了一家TOP10券商的研究所继续做一些电商行业研究。
“我不是在写报告,就是在去写报告的路上”,这一定是我读研期间最真实的写照。
直到去年的秋招,凭着财经名校的学历和写在简历上一行一行研究成果顺利的进入了一家央企。
看了半天,你还是会问我“本科出身不好,我会不会被鄙视,我到底要怎么做”。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多方法论,唯一的答案就是:努力提升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虽然我现在的工作和电商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当时的面试官也就是现在我的领导告诉我:既然你有能力在一个领域取得一些成绩,只要用心,我相信换一个领域你也一定可以。
如果你出身不好,暂时没有合适的机会,不妨安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可能是语言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任何一种能力都有可能成为你敲开门的砝码。
而依然会有很多人,总是不相信,总是在质疑,总感觉只要出身不好就永远暗无天日。一味的自卑和怀疑不会让你拿到Offer,但试着去改变或许可以。就算博士查三代,起码也要先考上博士。
不要羡慕别人已经拿到怎样的offer,专注你自身,我的秋招季只拿到可怜的两个Offer,在选择第二个后,我放弃了后面一系列的面试机会。
懂得取舍,也是找工作的必修课。
希望每个人都能心有所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