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茱萸岛是伏牛山深处西峡县城北灌河河道中心的一座人工岛。
过了北京大桥,沿着灌河西岸向上游走,就到了五空拱桥,此桥是进出此岛的唯一通道。向东过了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圆形花坛,花坛中矗立着一块巨型奇石,上面竖刻着“茱萸岛”三个大字。
山茱萸是一种中药材,属于山茱萸科乔木,果实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等功效。山茱萸遍布本地的山山水水,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虽然命名为茱萸岛,但除了巨石周围寥寥几棵山茱萸之外,其它都是人工移栽的香樟树、海棠、松树、杏树、垂柳等风景树。
茱萸岛东临橡胶坝,西邻五孔桥,南邻封店桥,北邻沪陕高速桥,面积大约3平方公里。岛上假山高低错落,绿树成荫,鲜花遍布,奇石别致,亭台木榭,曲径通幽。沿河步道绕岛一周,绿树碧水,相映成趣,是一个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岛中心有一座黄色标志性建筑物“寻芳塔”,塔高六层,方方正正,远近眺望,格外醒目。
中国古代塔的层次多为奇数,偶数极少。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儒家经典《周易》里说“阳卦奇,阴卦偶”。在古代数字中把“一、三、五、七”等单数称为奇数,作为阳的象征。把“二、四、六、八”等双数称为偶数,为阴的象征。阳代表白天,阴代表夜晚。人生为阳,人死为阴。塔在宗教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古代有镇守一方,驱邪守护的作用。
佛教塔的层数都是奇数。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都是采用奇数,以此代表清静。层数多寡象征道行高低。我们常说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七层塔。古代最高的塔有九层、十三层。十三层为最高之塔,代表“功德圆满”之意。
此塔六层,偶数为阴,不知何意。《易经》中“6”是大地的象征,代表着吉祥和顺,安康幸福,也许建塔者是出于此种用心和构思吧。
岛的北端有一处供游人休闲就餐的廊形建筑物一一三味人生茶餐厅。三味人生这个招牌挺有诗情画意,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年赴浙江大学学习,闲暇时参观了绍兴的鲁迅故居,在三味书屋里徘徊良久,沉思“三味”的来历出处,随后查阅相关资料才明白了其中的深远意境。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此上学,时间长达6年。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塾师寿镜吾先生在此坐馆教书达60年。
据寿镜吾先生的孙子在所著文章中讲: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寿镜吾先生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了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考取功名,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
此外,也有人认为是借用佛教语言,“三味”即“三昧”,原指诵读佛经、领悟经义的三重境界:一为“定”,二为“正受”,三为“等持”,意思是说,诵经之前要止息杂念,做到神思安定专注。领悟经义态度必须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诚。学习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保持始终如一的精神。我认为此种说法似乎有些牵强附会,还是之前解释较为符合客观实际。
身处茱萸岛上,处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沁人心脾。让人心旷神怡,宁静致远,恍若隔世。心中感慨如今太平盛世,春和景明,国泰民安,确是百姓福祉。
回望茱萸岛,心中偶有一丝担忧。灌河源头发自深山,此岛位居河道中流,堵塞河道,虽有上游水库加持,调控水量大小,正常年景无忧,但若遇百年不遇洪水,洪灾实在难以预料,当年的“7.24洪灾”景况,至今让人心有余悸,记忆犹新,不知当地是否居安思危,具备应急预案。
放眼游人如织的茱萸岛,人们闲庭信步,悠闲自在。不禁哑然失笑,感叹自己的想法有些杞人忧天,不合时宜,煞了风景,败了雅兴。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不识此岛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