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老领导在朋友圈里转发了这样一句话: “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我觉得说的特别好,这句话让我今天一天都陷入了沉思。长这么大,一直在读书,一个人说起读书,除了读书的多少很重要,还要能分清好书坏书,最重要的就是要读活书不能读死书。
我从小就爱念书,这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记性也特别好,不敢说过目不忘,那小时候被一篇课文,也就需要读个三五遍,就会放在自己脑子里,谁也拿不去了。第一次读书,读闲书是小学三年级,因为我家过去成分大,记忆中的房子和别人家有一点点不一样,是一种木制板楼房,有阁楼。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就是搬着梯子到阁楼上耍。不知什么时候,我在阁楼上翻出了一个大木箱子,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开箱子,一股子夹杂着纸味,霉味,老鼠屎味瞬间就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这个木箱子里放的全是书。我也就好奇的在里头翻了起来,有关于猪鸡养殖的,修剪果树的,电影画报的还有病虫害防治的,就在这乱七八糟的书堆里,我翻到了简化版《本草纲目》,我爸上高中的语文课本,最惊喜的还有一套金庸的《神雕侠侣》。那个时候,我也刚认字没多久,还好学会了查字典,每到周末,我就拿着字典爬上阁楼,找我的木箱,开始人生的第一次阅读。从《本草纲目》里,我知道了苍耳子的功效可以散风寒,通鼻窍;知道了车前子可以利尿祛湿,抗菌抑菌。在那些电影画报里,我知道了刘晓庆,陈道明;在那些农业书籍里,我知道猪鸡会得一种病叫猪瘟,鸡瘟,果树修剪也很有诀窍。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一次读长篇小说,竟是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可能是因为接触的小说比较早,文字的美已经深入我心,比如小龙女出场的画面,金庸大侠是这么写的:“只见外面走进来一个白衣少女。她在厅口一站,眼光在各人脸上缓缓转动,似乎在找寻什么人。堂上群雄本来一齐注目朱子柳与霍都二人,那白衣少女一进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但见她脸色苍白,若有病容,虽烛光如霞,照在她脸上仍无半点血色,更显得清雅绝俗,姿容秀丽无比。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似真似幻,实非尘世中人。杨过一见到那少女,大喜若狂,胸口便似猛地给大铁槌重重一击,立即从屋角里一跃而出,紧紧抱住了她,大叫: "姑姑,姑姑!”这少女正是小龙女。”多美的文字呀,以至于后来出了电视剧,我总爱用文字与演员做对比,也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为了看书,其实也挨了不少打骂,我妈读书少,也希望我能读书成人,在她的心里,只有语文数学,或者说学校发的书才是应该学的,其他都是闲书,不让我看。有时一看我钻在阁楼上看闲书,就会抡起扫把满院子追着打我,我后来也学灵了,打一枪换个地方,从阁楼转战到茅房,后院子包谷秆堆里,废弃的猪圈房房里,床底下都是我的战斗过的地方。到了冬天,那些地方看书都会把人冻的清鼻涮涮的,我就会选我婆的烧炕,有我婆在,我妈不敢造次,我也就大大方方坐在婆的烧炕上看书。
上了初中,师范,那更是天高皇帝远,任我小鸟飞的时候了,除了上课做作业,剩下的时间都用来买书,借书,看书了。上初中每个星期我妈会给我两块钱零花钱,目的是为了让我在学校吃不饱的时候,买个方便面,包子啥的,我哪舍得,学校门口的书店就是我常光顾的地方,书店也买旧书,价格便宜,种类也多。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很多人,也读了很多书:钱钟书杨绛,池莉,席慕容,琼瑶,古龙等。桌兜里被书塞满了,为了物资流通,我偶尔也做点小生意,把感觉兴趣一般,或者可以不必保留的书,也会低价转让给喜欢的同学,再拿着这些钱再买喜欢的书,周而复始。结婚的时候,除了我妈给我准备的嫁妆,我还带走了我所有的书,不知道有多少,我爸拿我屋的三轮车给我送了好几次,至今还在。我也不知道人常说的书香门第,是不是就是这么个意思。
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已到了不惑之年,家也搬了好几次,但始终我都带着我的书,现在的人装修房子,也都会设置书房,每每去别人家最爱去人家书房看看,我看大多都把书房当成了装饰之地,书架里的书几乎都是新的,没有啥翻动的痕迹,估计都是被手机阅读替代了。书不光要读,还要读活,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以说所有只要读过初中的人,都印象深刻,因为他就是一个读书人,是先生,也是小酒店唯一穿破烂长衫,却不坐着喝酒的文人。他的书很多,却大多成了死书,是死知识,比如“回”字有四样写法等,还自认为自己学富五车。读书也确实可以让人达官显贵,但可能更重要的是更换自己的灵魂,让我们都能善良的活好每一天。作为一个终生与书打交道的人,一个老师,更是应该如此的,因为读好书,才能教好书。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作者简介:刘 娟,笔名:关中女子,鄠邑区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喜欢乡土文学创作,其作品《搅团》、《一把雨伞》、《烧炕》等在《金鄠视野》发表,《香椿芽儿》发表于学习强国三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