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双河潘家三岔村采风活动
周五下午,作协鲁主席打电话给我,说周六有个采风活动,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我是喜欢游山玩水的人,尤其是这样的采风活动,不但能欣赏美景,还能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同行,随时聆听雅论,实在是一大乐事。一问地方,说是去双河潘家,离我上班的地方并不遥远,于是一口答应。
周六一大早,鲁主席就打电话说他们已经从旬阳出发了,等我上完两节课赶到双河时,他们一行已在镇上等候多时了。大家会合之后,来不及多说闲话,分乘两车直奔潘家。
潘家的名字我是听过的,据说和另一个叫龙家的地方并称双河二绝,环境优美,风水极佳,如今终于有机会一览庐山真面目,心中无疑是激动满满。
车子在大路上疾驰了二十多分钟后,便从左侧的一个小路拐了进去,道路曲曲折折,宛如羊肠,虽然仍是水泥路,但却窄了许多,目测不超过四米。所幸路上没什么车,加之大家抱着欣赏的心态,并不如何急迫,缓缓向前,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一处平坦又宽阔的地带,两边住着十几户人家,清一色水泥房子外面贴着白颜色的瓷砖,在这四周一片郁郁葱葱的墨绿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村支书和几个老乡早就在路边等着我们了,我们一下车就被热情的请进屋内,说是先吃一个便饭。
等饭的时候大家也没闲着,都纷纷欣赏起这眼前的美景来。只见群山如黛,慢悠悠地将身子一层一层地铺展在这远离都市的偏僻所在,一点儿也不吝惜它惊世骇俗的美,或许正因为这里少了世俗的玷污,它才更能够尽情的展示这与众不同的风韵了。远处的一个歪着头的山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许多人都猜测它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村支书听到我们的话语,过来告诉我们说那叫做大尖山,据传当年二郎担山的时候走到这里有点累了,脚下一滑,正好坐倒在山顶上,试想凡间区区一座小山如何能承载这等重量,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这个传说更让这里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
吃完饭后,我们一行八九人便在向导的带领下向着目的地进发。开始的一段路是顺着河边修的,一边走着,一边听着河水的欢歌笑语,看着这天地的灵物在脚下东奔西突,这种感觉,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能得到。有特色的是河里的石头,并不如其他地方一般非白即黑,却一个个呈暗红色。初时尚是一个一个单另着,后来就是大片大片的出现,一处连着一处。听说这里曾是当年的战场,英勇的红军战士在这里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如今壮士已去,销烟散尽,徒留山河寂寂,绿树成荫,多少王图霸业都在这日复一日的时光轮回中风流云散,再也没有半点痕迹。为什么战袍红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河石红如画,应也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吧。
山路愈行愈深,愈行愈小,两边的风景也从碧绿的禾苗和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玉米秧变成了郁郁苍苍的古木,贴地的是各种各样叫不出名字的杂草交来绕去,层层叠叠,把山行地貌裹得严严实实,大家拨开一人多高的牛尾巴蒿继续前行。虽然行程颇为艰难,但因为林深草密,又是基本沿着水流的方向,所以并不如何炎热。
行至一块荒芜多年的地边,导游用手向远方一指说:“你们看!”。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半山腰间挂着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仿佛九天玉龙一般挟万霆之神威滚滚而落,因为距离远了些,这白练少了几分霸气,多了几分窈窕,细细一品,倒成了少女的腰肢,细而柔软,婀娜多姿。
为了到跟前一观,我们鼓足了劲继续前行。然而行不多时就到了一处绝境,悬崖峭壁,上面还有潺潺流水,光滑无比,这可如何是好?大伙只能望景兴叹,几位年龄大的同伴无论无何是上不了了。于是决定其他人原地休息,我和导游两个人再往前走一截试试看。
导游约莫五十多岁,粗壮结实,谈吐诙谐有趣。他一边抓着崖上人工凿出的凹处向上攀缘,一边跟我说前人是如何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开辟通途,自己当年是如何挑着百八十斤的盐巴从这里翻出去到湖北境内和人交易。我紧随其后,手脚并用,在他的往事中一步步往上挪动。这时候便想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里的句子:“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翻过一处极为陡峭贴在高崖半腰上叫做“天梯”的险峻所在,眼前豁然一空,但觉山风浩荡,吹的人摇摇欲坠,一条瀑布穿云破雾,闪入眼前,一时飞珠溅玉,轰隆隆的水声震耳欲聋,上有深林蔽日,下临不测之渊,飞鸟绝迹,走兽远遁,水雾扑面,四顾无人,让人不禁有些害怕起来。左侧有一巨石,大如小山,重过万斤,孤零零一个矗立在那里,看似随时都会倒下,却是历经千百年岁月沧桑岿然不动,上面青苔满布,老藤缠绕,年代之久远可见一般。水流上侧的陡崖上有一个石洞,黑黝黝的毫不起眼,却也充满了神秘。导游说,里面有一个石头,用那个石头敲击洞壁,声如响鼓,因此当地人称之为“鼓石”。我试着敲了一下,但听“当”的一声,声音清清亮亮,颤颤悠悠的传向远方,良久不绝,只至细如丝线尚且不断,才信“鼓石”果然名不虚传。
导游告诉我,这条瀑布并不是我们刚才在远处看见的那条,当地人把这里叫小趟(据当地人说,写法为“左石右童”),瀑布小些,远处能看见的那条瀑布在大趟,从这里过去还远着呢。
眼见已是下午四点多了,于是我们只能停止前进,原路返回。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老支书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又当了几十年的支书,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临退休前想为村里百姓谋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近几年我县大力宣传旅游,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这让老支书看到了一个机遇,本地有这么好的风景,为何不在旅游上下一番功夫呢,为了让更多人发现这里的美,宣传这里的美,便专门邀请我们研究会的人前来采风。老支书的良苦用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是人人如此,何愁乡村不能振兴,何愁祖国不能繁荣昌盛、百姓不能幸福安康呢?
造化本是多情,神州处处绝景,这大自然的雄奇险秀,又岂是我一支笔能说的尽道的完的,如今抛砖在前,希望有更多的后来人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继续描绘这一处山水独一无二的姿态吧。此文既成,更有拙诗一首凑就,如今并列于此,以供诸君观瞻:
白云聚散对青峰,桃花源里草木生。岭头如墨多飞鸟,山路逶迤少人行。田里禾苗轻作舞,细叶长身一层层。绕去穿来疑无路,几处老屋自安宁。柴门未闭闻犬吠,席上奇货不知名。渐行渐深随小道,岩石缝里水淙淙。忽高忽低实难测,至此方觉造化功。远见飞瀑似白练,高崖倒挂九天龙。怎奈好景近不得,观其形兮悟其声。陕颚两边难知意,前人斧凿始相通。三界归来频回首,神仙也尽酒一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