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和”

什么是“中”?什么是“和”?到底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这两个之间是否有大小之分呢?

路澄认为当心里有着宁静的时候,可以说是“未发之中”吗?这里的“未发之中”指的到底是什么?这句话其实来自于《中庸》,里面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未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在第一句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和阳明先生所讲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一样的,心就像是一块儿一尘未染的明镜,心没有动,这样很显然是不可以的,不能只停在“中”,还要“发”,要“中节”,要将这喜怒哀乐显现出来,但是也要拥有分寸,要恰到好处,不能说超过这样的一个度,也不能达不到这个度,假如说超过了这个度,那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是有了“私欲”,因此,发到恰到好处,才便是没有“私欲”。这里的“中”指的就是我们的心,不是生物上所讲到的,而是哲学上的、精神上的心灵,这样的“中”就是天下之大本;“和”就是发而皆中节的状态,她和我们中国人常说到的“和气生财”是不一样的,我们平常所讲到的其实都是世俗之意,将本意埋都没了。因此,当我们的心光明的时候,就可以达到道了,心在道中,道在心中,并且境界还要足够的高。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做到“中”,也不能单方面的做到“和”,而是要“致中和”,只有这样子做,天、地、人各就各位,此时也就同时达到了孔子所讲到的“生生不息,创生万物”。

其实路澄讲的十分有道理,但他其实和阳明先生所讲的又不太一样,阳明先生说,现在的人他们只是去得到精气神的气,因为人是由内而外的。而当他们的定下来的时候,别只是这精气神的气定了下来,并不是《中庸》中所讲到的“未发之中”,是心的问题。很显然这就是未达到的状态,那是否可以说是用宁静求中呢?这里的“中”指的是克己的功夫,要去人欲、存天理,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并不只是说是要宁静,还要在事上磨、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假如不将这些事情做到,只是去宁静,去定,那也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因此,其实这并不是宁静不宁静的问题,而是你是否会去人欲、存天理。假如你不是永远的静,只是暂时的静,那么,这些人欲、私欲、病根都还是在的,即使不断的去定,那么,最终也只是在这些人欲、私欲、病根上面去滋养,成长的也只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真正的自己的“根”。也就是说这些东西都是潜伏在的,终究不能绝去,遇到事情依旧会滋长。

当我们刚出生的时候,我们都还是一个婴儿,当时的我们并没有什么善,也并没有什么恶,这些都还没有发出来,是阳明先生刚开始说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再当我们长大了之后,我们通过和外界环境的一些活互动,我们都会逐渐懂得一些道理,也明白了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些私欲,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了自己的私心。再接着长大一些,我们就要会去克己,明白到底如何去克己,去存天理、灭人欲,将自己心里面的那一个病根去除掉,成为真正的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光明正大起来,最终达到那个大道。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要去除掉自己的私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更方便的达到最终那个目标,并且将心发光,达到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