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思想,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色彩!
在昨天以前吧,我对王阳明一直有一种偏见。因为他的名字吧,我觉得他就是个阴阳师,比较会算命。
读《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对王阳明推崇备至,用了很多篇幅来描述他的为人处世和做事。我这才重新认识了王阳明。
原来,我对这位大师有那么深的误会,完全错看了他。他不但是一位哲学家,居然还是位军事家,既能悟道,又能打仗,把哲学思想用在作战上。真是厉害了!
我印象中那些哲学家,往往都是枯坐室中,读万卷书,从书中寻找规律,却没有途径去实践和运用自己的规律。
而王阳明却能把自己悟到的规律用于军事打仗和为官治理一方,并且每次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证明他理论的正确。这个真厉害了!
以下是来自搜狗的搜索。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作为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释道,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著有《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等代表作品。后因起兵平定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1529年去世,谥文成,故后人称其为王文成公。万历年间得以从祀于孔庙。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阳明心学并非单一地、直接地渊源于陆九渊心学,其直接的源头是“陈湛心学”。陈献章开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而影响王阳明。对阳明心学与陈湛心学的渊源关系,学界一直有明确的说法。阳明心学始创于“龙场悟道”,其“悟道”的理路,与陈献章的“静养端倪”堪相一致,这一看法已是学界的共识。而且王阳明与湛若水交往甚密,进行了长时间的学术论辩与切磋,而影响王阳明。如朱维铮说,“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广东,是王学的策源地”。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