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的母亲节。先在这里祝所有母亲们节日快乐!永远幸福!
和往常一样,每逢节假日,朋友圈里总会格外地热闹。今天的朋友圈里晒得内容较为统一。有祝福母亲的,有思念母亲的,有感谢母亲的,有陪伴母亲的,有晒孩子送自己礼物的,还有感慨又多做一年母亲的。很赞同朋友圈里一个美女说的话:有妈妈的地方就有家。
母亲节朋友圈里的小伙伴们这么热闹,是有原因的。母亲是个让人想起就会心变柔软的词。越长大越是如此。我们总是离开母亲走出很远,才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放不下的珍惜与牵挂。
满屏温情与感恩的主旋律之下,偶尔也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网络社交软件由许多人构成,就像一个微缩社会。有晒的,就一定有不晒的。当然也少不了揶揄调侃的。
摘录一段自行感受一下:网络孝子很多,你在朋友圈发得再有水平,你妈也感受不到。有心的话提上几斤羊肉,悄悄往回走!!!给老人做顿可口的饭菜,洗洗脏了的床单被套。别给老人脸色看,和老人聊聊天!付诸实际行动!
说得看上去也挺有道理,但总有那么一点点不太和谐的感脚。有点火药味的话语像是在对以上诸多发朋友圈的人啪啪打脸的节奏。
就像以往发生天灾人祸时,会有很多人在朋友圈发文担心灾区、祈祷平安一样。每当你觉得这是一件挺好挺正常反应的时候,就有人要跳出来说点啥。先给这些热心人士贴上“圣母婊”之类的难听标签。然后再嘲讽其在朋友圈发几张点燃蜡烛的祈福图片,就好像自己真能帮到灾区人民一样。
诚然,如这样思维的人所说,在朋友圈里发几张图片,表达一下关切,对灾区人民确实没有实质的帮助与改变。但是,不闻不问,从不表达,就是最好的关怀方式吗?你什么都不说,就比别人更好更高尚吗?
我们从来都信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相信需要援助的时候,只要可以,发圈的那些人不会比谁落后。毕竟不是每一次灾难我们都能伸出实际的援手。可是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去表达关切与祝福难道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就是这些活跃在朋友圈的热心人,在热情转发着寻找孩子、当日天气、最新路况、祈福祝祷的各类信息。尽管偶尔可能以讹传讹,闹个乌龙。但不可否认的是,朋友圈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曾经就有警方根据朋友圈快速传播的信息及时解救被拐孩子的案列。
朋友圈当初的设定就是可以配图发文,可以发小视屏。每个人都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发,也可以选择不发,或者选择偶尔发。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大众社会,高矮、胖瘦、美丑、动静、眼界、生活、环境、思考各不相同。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得宽容别人有那样的想法。你可以什么都不做,但不能要求人人必须和你一样。
如果无论这个世界发生什么,朋友圈里都一片死寂,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你真的确定这样更好?你又怎么知道人家没有出钱出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帮妈妈干活买礼物尽孝心?你怎么知道人家妈妈朋友圈玩得不会比你还溜(强)?毕竟有些当面说不出口的话,有时用文字表达更合适。信息社会里,朋友圈也是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感、沟通想法、增加理解的一种方式。
朋友圈里发再多内容也只能是一个人生活的冰山一角。没有人可以用朋友圈展示自己生活与思想的全貌。如果你以为看过一个人的朋友圈就可以了解并评判一个人的话,你的想法未免有些天真。我们与自己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也不敢说真正了解自己。何况偶尔在朋友圈露个脸的朋友或者熟人?
经常发美食的就一定是光享受不工作的吃货?经常发自拍的就一定是自私自我的自恋狂?经常发运动图片的就一定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汉?经常发旅游照的就一定是从不工作,只知玩耍,不知人间疾苦的享乐派?
朋友圈里能看到的内容,不过是人家愿意让你看到的内容。也许经过了分组,也许进行了回避。当然所发内容也基于自己不同的考量。谁可以看,谁不能看,愿意发什么,什么绝对不发。都是要花费一番心思的。
有的人就是想用朋友圈记录下生活的感悟与点滴,就像一本配图日记。毕竟我们一直在边走边遗忘。如若某日得空,静静翻阅自己的朋友圈,当看到某日所发的图文信息,那些不想忘却的往事就会悄悄涌上心头,任你回味。
有些人就是想通过朋友圈抒发一下某时某刻的情怀。或者宁静、或者悠远;或者热烈、或者超脱;或者激动、或者愤懑。无论别人看到会是什么感受,你就是想要用话、用诗、用歌词、用摘抄表达此刻的你。做多也许会错多,可什么都不做,有时又会是多么的遗憾。
朋友圈有时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见他人,从而反观自己。正是观察他人的所做所为,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你觉得别人都幼稚、都浅薄,都炫耀,那只是你以为。
就像微信公众平台登录后会看到的那句话所说,“再小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品牌。”你所说的话、你所发的图、你所分享的链接,你所呈现的一切都组成了你作为自己的这个品牌形象。无论你自认有多么与众不同,也只是芸芸众生里某一种类型的存在。这些类型或者高冷、或者神秘、或者热情、或者沉默、或者有趣、或者严谨、或者逗逼,只是不同,并没有高下之分。
你不愿意分享与表达,自然应该尊重你内敛低调的个性与想法。但就像不发没什么不正常一样,发了,分享了,也很正常。有感动,有爱,有想法,为什么不能表达出来呢?表达就是一种良性的沟通。过度沉默有时也意味着某种疏远与冷漠不是吗?
你不爱看不想看,轻轻滑过就好了。再不济可以选择不看对方朋友圈。如果实在厌烦,就索性删除对方好了。不要一边看一边评判与抱怨。那个样子的你实在不怎么磊落与可爱。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也许有人言行不一;也许有人说到尚未做到;也许存在一定美化与拔高。就像姑娘们发图前总喜欢美颜一下。追求美丽,展现美好不是很正常的心理诉求吗?那些吐槽美女照片不够写实的人,难道你喜欢看到有些超写实之人会发的,不小心被刀切到手指,所附上的鲜血淋淋的照片么?反正我选择看美女美食美景图。美好的一切让人赏心悦目,只要你别轻易玻璃心,容易受刺激。
明星街拍、生活照、剧照、微博照不美图,不修图你以为工作室会把它们公之于众么?不要告诉我因为她们是明星。追求美丽与美好的道路上,众生皆平等。
虚拟的高尚与善良也比现实的丑恶与阴暗强太多。至少说明这个人审美正常、三观正确。如果有人告诉我他就是喜欢丑陋,欣赏龌龊,宣扬所谓的事实。只能说你口味挺重!相比喜欢抱怨、吐槽、怀疑、表达仇恨的分享,还是更爱看美丽的人、美好的图片。不妨把这些分享、表达看做一种对美好愿景的向往与追求。
我从来都知道生活并不只是美好,人心并非永远那么良善。可我还是想期待、向往、追寻一下。即使那只是一个美梦,也好过从未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