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买鱼是指买鲜鱼,吃的鱼。家里不养鱼,主要是因为养不活,而且放个鱼缸总觉得挺占位置的,同时还平添了一些打点,所以不养。鲜鱼却是经常要吃,也经常要买,因此便与卖鱼的人打很多交道,来来往往,想起来又好笑,又好气,于是想着要记录下来,如果有人围观当然挺好。
先总结一句话,叫天下没有不偷秤的鱼贩子。从前农产品自由市场管理不够严格的时候,卖肉卖鱼的都偷秤,而且特别是卖肉的偷秤厉害,那阵子的说法是,天下没有不偷秤的肉贩子。毕竟肉比鱼要贵很多,而且不可或缺,所以民愤相对要大一些。后来各个市场都设置了几台公平秤,老百姓经常和卖肉的扯皮,并且投诉到市场管理部门,渐渐地,卖肉的也就不敢偷秤,或者即使偷,也只是到达微量的程度,不敢放肆。
卖鱼则不同,因为鱼贩子往往代为杀鱼,我们这里称之为㓾鱼,音迟。鱼鳞鱼鳃,肚肠内脏都给扔了,惟留下鱼鳔(我们叫鱼泡),或者鱼籽鱼白。这样一来,买鱼的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本地卖鳝鱼的做法更是简单粗暴,因为鳝鱼只能让卖鱼人杀,自己完全不能做,于是形成一个行规,一斤鳝鱼杀好后最多只有七两,甚或六两,剩下的三两四两便规划到了内脏之中。好在这个规则摆在明面上,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而卖鲜鱼则不这么算账。
说卖鲜鱼偷秤做法有点叫人不可忍受,是因为他们做这种事情没有丝毫的底线,彻头彻尾的“看不见的手”,市场行情决定它的偷秤程度。比如到了腊月,正是腌腊鱼的时节。本地腌腊鱼,第一,鱼必须很大,一条在五六斤及其以上腌来方好吃;第二,要在背部劈开,皆因背部肉厚,不容易进味,剖开后容易抹盐。但背部劈开的技巧,尤其是鱼头的砍开,却不是寻常人家可以作为。鱼贩代劳之后,一条鱼重量多少,则全凭卖鱼人的良心而为之了。
去年腊月,我在菜市场看到过一位老太太和鱼贩子的较量,她称自己家养得有猫儿,于是鱼贩将内脏都装在一个袋子里把与了她。不料老太太此举是为了复秤,她将所有的头头脑脑都放在公平秤上称了,跑来找商家扯皮,说,即使去掉了鱼鳞和血水,也不至于每斤少了二两多。腊月的大草鱼,一斤可以买到七元,每斤少了二两,五斤鱼便可以折换为一斤,所以这个价格就是八元一斤了。后来老太太找了市场管理员一起来说理,鱼贩给弄烦,干脆将剖好的鱼召回,说,我不卖你总可以了吧,退钱了事。管理员也没有办法,只得劝说老太太,买鱼的不会给你足秤的,这个是规矩。
买小鱼要好办一点,从前没有什么讲究,现如今人们都不吃死鱼,要活的。特别是鲫鱼一类,是本地人的寻常食鱼。这就给很多买鱼的人一个借口,往往对商家说,不让㓾,回家养养吐水。这个伎俩你知我知,心照不宣,卖鱼人便在自己的秤上鼓捣一阵子,这个时候买的鱼,才是真实的秤。不过买上色鱼就不同,商家根本不给你这种机会。有一次我买一条鳜鱼,老板要称秤的时候,我说,不用㓾了,我自己回家收拾。这个老板二话不说,一把将鱼扔回了水中,干脆不卖了。
买小龙虾也是如此。小龙虾要掐头去尾,其中的损耗空间更大,如果对老板说自己回家掐,他们也不卖,理由是商家的头尾可以回收。这种理由说出来让人觉得简直就是个荒唐的借口,谁来回收这种头尾呢?通常的情况下,一斤小龙虾掐头去尾,再来称量,差不多只有四两左右。当然,小龙虾由商家掐也有它的好处,他们能够将头部的黄给掐出来,自己掐却没这个本事。
说一个最近的事情。最近农产品自贸区的鲜鱼很便宜,家里人喜欢吃红烧鲫鱼,不过她不喜欢很大的鱼,三四两一条的即可。看到一个摊位,鱼很鲜活,生相也干净好看,五元钱一市斤,于是选了两条。老板拿到秤上一称,说,四元钱,也就是八两鱼。我说,别㓾,我自己拿回去养养。她说,你这么拿回去还不是死掉了吗?我说,不会的,我住得近。她用袋子装了,再次拿到秤上去称了一会,说,三元五毛算了,也就是七两鱼。你看,七两鱼她还得混你一两秤,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天下没有不偷秤的鱼贩。
不过我始终没明白的一点是,现在普遍用的电子秤,商家是怎么来让这个电子秤一时准,一时不准的呢?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