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和与自白》by 黄有璨 前两章
2020年2月23
何为运营之“光”
读完这前两章,让我对运营有了一个思想高度的提升。说实话,看过的运营方面的书这也只是第二本,读完这前两章却从心底生出一股之前未曾有过的热腾腾的劲儿。之前是因为好奇也略有好感才初涉运营的,全然没有想过运营是有“光晕”的。本是打算读完整本书再总结的,打开书读进去发现,怕最后一起总结太粗,有很多好的东西写在一起太多又怕遗漏,仅以此文做前两章的分享,也供日后自己重新领悟。
作者将运营提升了一个高度,站在上帝视角审视运营。举个例子就是你左手拿着产品,右手握着用户,运营就是你的脑子,要做的事就是如何把产品投给用户并让他在用户身边好好的活下来。任何产品必须与用户发生关系才能有价值,不同的产品与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的特点,由此可知,如何产生关系,产生怎样的关系,怎样维系都会随之变化。这指出了运营的宏观位置。
具体展开,运营与市场,运营与产品的关系也是蛮有趣的。
这里我想市场与用户这两个概念是相差无几吧,作者领出了运营与市场的关系进行探讨。作者云:市场做的是产品的无形价值,比如信任背书,用户心理体验之类的无形价值的实现,可以说做的是品牌价值。市场让用户产生了认知,运营则需要适时的把产品送到用户身边,让产品在用户身边留下来。运营要做的更多的是反应在数据上的东西。市场与运营都需要文案、活动、作用于用户,但是又有不同,比如都是花10万做的宣传,市场做完以后数据没有直接变化不能直接说这场宣传没有用,因为隐形效果、口碑效应谁也不知道会在哪时爆发,但是运营花了10万做的活动,数据没有直接变化,好像就该反思一下了。我想这应该是在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较大的互联网公司,市场和运营之间的关系才会如此清楚,普通的互联网公司估计是市场和运营混为一谈,因为公司没有资本让市场去试错。可能市场与运营的确不同,市场是先锋,开疆拓土,运营是主力军,攻城略地。
运营与产品则像是互相缠绕,相依相伴向上攀升的藤蔓,谁的长高都离不开对对方的依靠。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应该接近于: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此前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经历,当时做的是教育课程的销售,我自己也上过这门课,觉得如果自己愿意可以付费学学,但课程的优秀程度绝达不到让人主动去推荐给别人的程度。就是如果产品做的不好,我自己都不相信,我很难背着自己的良心去推销一个产品,于是我现在对教育课程还是很抵触,当然也不乏真的有价值的课程,之后我也买过别的教育课程,总之还是有收获的。说不成熟是因为,作者此处纠正了我一个观念,就是产品初期可以是不成熟的,也必然是不成熟的,但此刻运营人员却不该放弃这个产品,至少要包容他的不成熟阶段,努力获得用户反馈,积极的改良产品,才是运营人员应该有的思路,才是整个公司向阳生长的方向。但如果公司高层没有明确的要改良产品的想法,或者产品实在不符合自己的标准那还是遵从内心的引导吧,作者也是这样说的,内心的引导是我说的,哈哈。不过作者也讲,好的运营人员要对自己的产品深信不疑。大概是因为连自己都骗不过的事情很难让别人相信吧。
作者还讲了身为运营的信仰:“回报后置”,前期为用户创造了价值,后期才能消费用户的价值。我不太能理解用户价值是什么,狭义来讲应该是他们从你这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需要资源或者好处。把眼前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做到极致,再去计较回报,这回报都是前期的积累,就于量变引发质变一样。我们知道了运营的高度,却要放低身段去将运营落实到地,切不可眼高手低。
传授了精益运营的方法论:即“做局”和“破局”。做局的关键在于价值匹配,局里的角色能各取所需。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关键点,此点一通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剩下的就顺理成章了。在这处有一个技巧,就是在很多互相影响的未知因素中做决策,可以找到一个关键点,用最小的成本最真实的场景去模拟环境,看看用户或者市场的反应,再做下一步的决策。
作者认为比较重要的4个内功心法,看完之后才觉得如梦初醒。
首先是流程化的思想。解决问题要有系统的整体的概念,从整个流程中分解各个环节,在各个环节明确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其中让我惊讶的一点是,原来场地一些好看的拍照雕塑类的标志是故意放置的一种宣传手段,真的是抓住了年轻人善于拍照分享的心理。无处不在的“陷阱”啊,只怪自己太天真,想不到。
然后是精细化思维,其实上一步已经略有体现了,整体拆分成小环节,小环节在进行弥补完善,此即为精细化,将事情化分的越细致,落地执行起来就越容易。
其次是杠杆化思想,以小撬大,层层递进,突破一个点,撬动一整面。
第四个是生态化思维,整个系统中要有哪些等级,等级链是怎样的。系统中有哪些主体,主体之间什么关系。大概就是这样的,就像下象棋一样,知道布局,知道车马将帅,知道走马飞象当头炮的规则,然后再去下棋。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这是运营之光的内心功法,明天再看刀枪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