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礼拜,一朋友突然上吐下泻,烧到了38度多,病情看起来有些严重。周末陪她去看了医生,问诊完后我问她病因,原来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导致病毒性感冒,接着,她抱怨地来了句:“那个医生的态度真不好,我等了那么久,身体又难受,居然几句话就打发我,下次不找他了。”
看她生气的样子,我忍不住顶了一句:“那人家医生判断得准啊,你确实是在吃了那些快餐食物后才生病的。“她不回答,但依然带着不悦的神情。
没过几天,朋友的病就好了。那位医生确实诊断的很准确,因为周围吃了同样食物的朋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样。但那位医生却因为诊断得过于简单高效,没有让朋友感觉到自己被充分地“关怀”,被扣上了“坏医生”的帽子。
不可否认,沟通确实是很重要的环节,能更加增进医患间的信任,这点,医生们也很清楚。但就国内等级高点的医院门诊量来看,想要和每个病人都详细沟通,安慰关怀他们,时间根本不会允许,相较之下,只能在病情较严重的病人身上花去多一些时间。对于一些小病,医生在给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外,安慰患者真的是锦上添花的行为。
在我看来,对于普通疾病,医生能将病情诊断清楚,告诉我病因,严不严重,这样就能打消我对疾病的恐惧了。这个过程不论是花1分钟,或者30分钟,又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病情不严重,这才是让我最开心的事,足够让我对这位医生说声谢谢!至于医生的安慰关怀……
一点点小病,矫情什么呀~
最近看到一篇帖子,发帖人的母亲在病逝前抢救,自己听到两个医生对话,说插不插管都没救了,但还是流程化的抢救一下,同时又听到护士在护士台发出的笑声,觉得刺耳无比,瞬间连杀死这帮庸医的心都有了。
谢天谢地,幸好发帖人并未这么做,不然又有医生要无辜牺牲。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生了病,医生就必须治好它,不然就是庸医;亲人生病了,自己很难过,医生也必须要感同身受,态度稍冷淡了点,就是没有医德。但我们却忽略了,病危的是我们的亲人,只是他们接触的千百名病人中的一员;而且,有很多病,真的无法治愈,无关医术。
我们总是习惯在家人生病后,急急忙忙找医生救治,暂停手头工作,去照顾家人。家人病好了,便觉得尽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道,想着今后也要多多关心他们;家人的病情若无法医治,很多人便会责怪医生,甚至暴力伤医。
可是,在帮助家人恢复健康的过程中,我们出了多少力?比得上医生为了救治一个人,连续手术十几个小时,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所付出的心血吗?
家人身体状况不好,我们首先要反省的是自己,是否总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对家人身体的关心,在对家人健康的呵护上,有过一次实际行动吗?
一次因为工作需要,和同事一起讨论用一个词来代表医生的形象。最后答案很多,比如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救死扶伤,天使……这些词无一例外都是崇高的赞美,也是国人对医生这一职业的普遍认识。
我开始回想,自己对医生的这些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小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叫《纪念白求恩》,从那篇课文里,我知道医生可以为了拯救别人的性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03年非典,我第一次知道了白衣天使这个词,随着成长,各种媒体、新闻、书本都告诉我,医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无悔付出的奉献精神。
医生这个职业,承载了患者太多太多的希冀,可以说近乎完美,但医者却是普普通通的人啊 ,和所有人一样,会紧张,会疲惫,需要养家糊口,也会想要诗和远方。
为了抓紧时间给更多病人诊断,他们没有精力对每一位病人嘘寒问暖;医生也没有包治百病的能力,更不会为了每一个病危的患者痛哭流涕,我们期望的“好医生“,总是常见于电视剧或者书本中,比如华佗,李时珍,孙思邈,白求恩。
只是,年代太久远,不知道找他们看病是种什么体验。
用医生自己的话说,好的医生,有时是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但,医院的医生有多少能完全做到呢?
所以,对于生病后,找“好医生”看病,我更期待能有这样的医生,他也许不在医院内,也没有耀眼的头衔,但能告诉我如何预防疾病,碰上棘手的病情帮我鉴别,像朋友一样在我患病时安慰,疏导我。
我们需要这样的,良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