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晓倩
“故”是时间的距离;“乡”为记忆的度量。
记忆中总有那么一段烟花往事,仿若春天倒映在水中的一抹花影,在微风的吹拂下,便会泛起阵阵思念的涟漪,如烟似雾缭绕在静谧的时光里。
陶渊明笔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曾令无数人神往。我想,属于怎样的仙境美景才能让人亦梦亦醒。
而我的故乡就位于陶渊明笔下的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这里也是我半醒半梦中神往的“世外桃源”,历史上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众多名人政客。
近代历史就记载了江盈科就是“桃源人”。他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先后历任长洲县令、大理寺正、户部员外郎,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清朝进士罗人琮也是“桃源人”。
还有民国时期的中国宪法之父宋教仁也曾“呱呱”坠地于此。
故乡有块富庶之地,由沅水下游冲积而成,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它就是有“金丹洲银木塘”美誉之称的“木塘坪”,这里一面环山,三面环水,气候舒适,耕种条件适宜,盛产水稻、油菜、棉花、蚕豆、还有小麦。
这里的人们朴实诚恳,一辈子任劳任怨、辛勤劳动,种着自己的田地,过着自给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
故乡的老屋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上,虽美其名曰:山坡,但却无山,只有一条长长的坡。坡的两旁被勤劳的人们层层开垦,种上了红薯、棉花等庄稼,让原本荒芜的山坡变得生机盎然。
弯弯曲曲的村路,曲径通幽,路旁房屋鳞次栉比、不甘落后的树木郁郁葱葱,菜地满目油青,好似老坑翡翠。
近看鸡、鸭在院中闲庭信步;小鸟们在树枝上打情骂俏;还有顽皮的猫猫狗狗在花丛中与蝴蝶追逐着、好不热闹。
记农忙时节,天未亮,母亲便吆喝着孩子们下田劳作。那时的我,虽极不情愿,但碍于母亲的威严,也不得不挣扎穿衣起床,待我揉着惺忪的双眼,慢吞吞地走出家门时,母亲和姐姐早已不见了踪影。后来,就因为去农作时间晚了一会,便挨了母亲好一顿训斥,彼时彼景犹如此时此景,记忆犹新。
母亲长相秀气,但性格刚毅,行事风格和言语态度雷厉风行、铿锵有力,一生要强不示弱。
那时的母亲作为妇女主任,其能干程度传遍十里八乡。听奶奶说,母亲未满十九岁就嫁到了夫家,年轻气盛,脾气执拗,得幸于奶奶明事理、心宽厚,将母亲视如己出,家庭大小事务全交由母亲掌管,任其统筹调配。
关于母亲,我是十分感激她的,父亲长年在外工作,所挣工资只够自己温饱,可想而之,母亲带着我们四姊妹是多么的不容易,可我却从未听母亲抱怨过生活的艰辛。或许就是因为母亲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让我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吃苦。
也因为母亲的能干,在实行包产到户后,家里的条件逐渐得到了改善,生活也好了起来,每年的粮食也多得吃不完。待腊月来临,母亲便早早的把杀猪的人请到了家里,好酒好菜招待,临走还不忘拿一块肉送给他。
记得小时候在田间劳作,最害怕的就是稻田里那形态像蚯蚓一般的蚂蟥,吸附在腿上甩也甩不掉,只好硬生生地将它们从身体上强拉硬拽下来。
但令人开心的是,稻田里除了蚂蟥,还有泥鳅。我和姐姐常常会趁母亲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边拔草边捉泥鳅,然后带着露水、携着清晨的阳光,跟在母亲的身后,一蹦一跳的满载而归。
清晨的村庄,吹烟袅袅,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和公鸡的啼鸣;在灶前忙碌的奶奶被燃烧的柴草映红了脸庞,那一缕缕炊烟里,弥漫着饭菜的清香;
姐姐在屋后的台阶上洗着全家的衣裳;
而此时的我搬一把椅子来到了菜园,对着满园的瓜果、蔬菜、绿植、大声地朗读,引来了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
栅栏上开得正欢的月季也陶醉在了这优美的文字中,一个劲地鼓起了掌;
野菊睁开了惺忪的双眼,好奇地从绿草丛中探出了头;我喜欢这样带着诗意的清晨,温暖而又充满了力量。
幸福的感受总是在经历过困苦后才倍感深刻。这不免让我回忆起那段久远的时光……
记得还没包产到户时,家家户户出集体工,那时我和妹妹年纪尚小,家里只有妈妈和姐姐参加队里的劳作,由于劳动力有限,每日所得工分微薄,每逢过年时节,队上杀猪分肉,我们家因为是‘超支户’是没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的,母亲怕我们眼馋就叮嘱我们留在自家、不要串门。
回想起来,那段岁月虽艰苦,但却也乐在其中,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母亲交待之事照做便是了。
乡村的傍晚,每当夜暮降临,奶奶便会点上一盏煤油灯,放在桌子的中央。在昏黄、微弱的灯光下,我和妹妹便开始了自主学习。
奶奶总也不闲着,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或纺纱、或用铲子垛猪菜。妈妈则忙着做全家的鞋子,那时日子虽清贫,但也算平安顺遂,一家人整整齐齐。
艰苦的日子里也有令人惊喜的事。
父亲在未成年时,在队上认了一个干爹,我那时叫他继爷爷,继爷爷是大队(现在叫村)的书记,那两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他就会趁着夜色赶来家里,“咚咚咚”急促地叩响大门,走进屋,便直接从上衣囗袋里掏出4块钱,递给我和妹妹每人二块。那时的我们甭提有多高兴,将钱拿在手上左瞧右看,蹦蹦跳跳,就连睡觉都攥在手里不舍得放下。
十岁时,姐姐和妈妈相继去到了父亲工作的城市;隔年,我也在朋友的帮助下被护送到父亲的身边。
依晰记得那天离开时,独自矗立院中久久凝视而不舍离开,没走几步就忍不住回望,殊不知一别何时才能再回了。
又过了一年,母亲特意回了一趟老家接妹妹和奶奶,可是奶奶舍不得老屋执意不肯离开,拗不过奶奶的母亲只好带着妹妹先行离去。
于是老屋便只剩下年迈的奶奶,在秋去冬来、寒来暑往里,伴着孤灯、守着一窗明月,奶奶背影孤寂、没有言语。
仅管奶奶舍不得老屋,可年纪大了,家人实在放心不下将她一个人留在那里,再三劝说下,奶奶最终在一个阳光撒满村落的清晨被叔叔接到了让人心驰神往的桃源。
奶奶走后,老屋就真的空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如风烛残年的老人,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但它依然守护在那儿,在不知不觉之间,凝成了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与深深地眷恋。
蓦然回首,从十一岁离开故乡至今已有几十个春秋,其间除了奶奶出世后回过一趟老家,此后便再也没有去过,不是因为遥远,也不是因为不想,而是身不由己。
我时常在梦中听见奶奶在老屋里呼唤我的乳名,答应着醒来,怅然若失,徒增无限思念和惆怅……
故乡是我永远割舍不下的牵掛,无论走到哪儿,在我心里都要比别处亲切些、温暖些、安定些。
此刻正是春暖花开的好时节,想必桃花源的桃花也要开了。
如果你也对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充满神往,就来我的故乡桃花源看一场花雨吧,寻着陶渊明笔下的足迹,在春天的光影里采摘一束关于桃花源的故事藏于书页,慢慢去品味故事中的美好。
而我亦可以又在梦中回到令我魂牵梦萦的老屋,去追寻我最爱的奶奶的身影,她一定还是坐在院里,背对着我,等待我叫唤一声:奶奶,我回来看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