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我好生气!我要发飙啦~~感到生气怎么办?怎么处理愤怒?

“啊,我好生气!我要发飙啦~~”

愤怒,是大多数人最容易进入的情绪,因为它是指向外在,愤怒地责怪别人能让你感到痛快又义正词严。

但宣泄出来的情绪往往只是冰山的一角,如果你透过表层去看,就能看见表象下积聚着更多情绪,那些你没意识到的或是不想表达出来的情绪,比如:恐惧、无助、嫉妒、孤独、不安。


举个例子,工作中的愤怒爆发

想象一下:你花了一周时间精心准备的项目方案,在团队会议上被一位同事当众全盘否定,语气还带着轻蔑。你瞬间感到血往上涌,拳头攥紧,只想拍桌子吼回去:“你懂什么!根本就没仔细看!”

而此时的,我们的表层——看得见的冰山:是愤怒!

它指向外在:同事不尊重、否定你的努力。立刻反驳、指责对方!你感到“痛快又义正词严”。

而水下——隐藏的庞大冰山:

恐惧: “我的能力是不是被质疑了?领导会不会觉得我不行?这个项目会不会黄了?我的职位还安全吗?”

无助感: “我辛苦这么久,一句话就被否了?我感觉完全不被看见,我的努力好像白费了。”

受伤或不被尊重: “他那样说话,让我感觉非常不被尊重,我的专业性和付出被践踏了。”

不安: “团队合作以后怎么办?气氛这么僵,项目还能推进吗?”

所以,我们深层的需求可能是:

我们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努力及项目的稳定(即安全感)、希望工作成果被公平对待。


但是在只想回怼的一刹那,是不可能认识得这么深入的。那我们怎么办?

当怒火即将喷发,我们如何应对呢?试试这四步,将破坏力转化为自我洞察力:


1. 暂停与呼吸——关键的第一步!:

在怒火冲上头、话要冲口而出的瞬间,强行按下暂停键!哪怕只是3秒。

深深吸一口气(数到4),缓缓呼出(数到6)。重复1-2次。这个简单的动作能给你的大脑“冷静回路”争取启动时间,打断自动化的愤怒反应。

有了空间。问问自己:“除了愤怒,我现在还感受到了什么?”


2. 识别与命名——探索冰山之下:

在心里快速扫描:“除了愤怒,我现在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

像侦探一样,好奇地探究愤怒之下是什么。尝试具体地命名那些深层的情绪。

此时的内心对话来了:“我现在气得发抖... 但更深处,我感到非常受伤和委屈,那是对我的不被尊重,还有害怕,害怕项目受影响、害怕领导否定我,甚至有点无助,觉得努力都白费了。”


3. 接纳而非评判——允许情绪存在:

对自己温柔低语:“感到受伤、害怕、无助,这很正常的。任何人被当众这样否定都会觉得不舒服。我有这些感觉,不代表我脆弱或者无能。” 停止自我攻击

承认这些深层情绪的存在,允许自己去感受它们,不要因为这些感受而再次评判自己。


4. 理解需求——找到愤怒的核心信息:

问问自己:“我的愤怒在试图告诉我什么?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答案可能随即便浮现出来:“我需要被尊重,也就是同事的态度,需要我的努力被看见和公平评价需要感到安全,也就是确认项目和个人的价值不受威胁。”


完成这4步后,你的反应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不再是:自动化地爆发,发泄愤怒,激化矛盾: “你根本不懂!胡说八道!”

而是:更有建设性的回应,表达感受和需求。比如:你可能会跟同事说,当你那样评价我的方案时,我感到非常受伤和没有被尊重,因为我确实投入了很多心血。我希望能得到更具体和有建设性的反馈,也希望我们讨论时能保持相互尊重。关于方案本身,我很想听听你更详细的反对理由,我们可以一起看看怎么改进?” 

是不是好多啦?


愤怒常常是信使,而不是问题本身。 

每一次愤怒来袭,都是一次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宝贵机会。它举着大喇叭,甚至有时还很刺耳地在喊:“快看!这里有个伤口/有个需求没被满足/有份恐惧需要安抚!”

真正的挑战和成长在于,当愤怒来袭时,我们能否有勇气邀请它坐下,跟它聊聊。轻声地问它: “你想告诉我什么?冰山下藏着什么需要我关照的伤痛或者渴望?”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持续的练习和自我关怀,但它是走向更深的自我理解和更健康的情绪管理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尝试去看见冰山下隐藏的部分,都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次勇敢探索。


记住,愤怒来了 = 深呼吸 + 识别 + 接纳 + 需求


那么,你最近一次感到生气是因为什么事呢?你觉得深层次的情绪是什么呢?你的本质需求又是什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