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了,在一所小学的门口,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在一家玩具店里东看看、西看看,想要找个东西带回家。
奶奶背着他的书包走的很快,突然感觉不对劲,孩子好像没有跟上来,回过头来一看,那家伙正在挑选玩具。
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冲到玩具店门口大声呵斥:“回家!一天到晚就知道买玩具!买玩具!”
孩子头也不抬,依然慢条斯理地挑选着,奶奶冲过去,一把拉住那孩子的胳膊就往外面拽。
那孩子也不示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哭不闹,一脸的倔犟,任由奶奶拖着,屁股和鞋交替着在地上磨。
奶奶也是身强力壮,拉着他的一只胳膊,在校门口的路上拖着他大步流星,令一些接孩子的家长唏嘘不已。
拖到马路边上,奶奶停下来,要在这里坐公交车回家,孩子一屁股坐在地上,面无表情。
车来了,奶奶拉着孩子准备上车,可是孩子坐在地上像一块磐石,一动不动。放学的时候坐车的人特多,奶奶把他弄不上去,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车子开走了。
望着公交车远去的背影,奶奶一把拽住孩子的手,气急败坏的把他拖到刚才的那家玩具店,让孩子选了一个玩具,然后骂骂咧咧地付了钱,孩子跟着奶奶安安静静地坐车去了。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每天下午那个男孩都要到玩具店里买玩具,像那天看到的场景,差不多一两天就会上演一次,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的松子,因为她是家中的长女,下面有年幼的弟弟和多病的妹妹,父亲总是希望她能多担待一点,其实松子也还是个孩子,可是父亲却忽略了她的感受。
为了能得到父亲的喜爱,松子用尽办法。后来她发现她那不苟言笑的父亲总能被她那夸张的鬼脸逗笑,因为那个动作做多了,成了惯性,以至于每当她着急或是紧张的时候,就会下意识地做那个鬼脸,让人觉得她很异常。
其实,她也确实异常,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伴随了她的一生。她是那种典型的依赖性人格障碍,她渴望爱与被爱,但却不知道用怎样的方法获取。
她的生活没有不安与迷惘,但却充满了盲目与荒唐。她一生都在追求爱,但她一生都没有得到爱。
那个做鬼脸来讨得父亲喜爱的松子和这个赖在地上来征服奶奶的孩子,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他们渴望拥有,可是,如果不使出这样的“杀手锏”,他们就得不到。不得已,这样做已经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惯性。
不能说这个奶奶不爱孩子,只能说这个奶奶没有耐心和孩子多说一句话,也许是忙吧,奶奶没有耐心慢慢地传递自己对孩子的爱。
孩子为了证明奶奶是爱自己的,所以每天放学后都要买一个玩具回去,就像奶奶说的那样,“买回去就丢在一边,都没怎么玩过”。
也许,孩子并不是要那个玩具,而是那种奶奶给他买玩具的感觉。
也许是生活的琐事太多,奶奶开口就恶语相向、呵斥指责,只有在奶奶为孩子花钱时,孩子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奶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