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半语轩:
春节期间,导演张艺谋《满江红》的电影称霸全国各地影院的大屏幕,占据着票房榜首的宝座,一路成长的势头不断看好。同时也引发了部分观众对《满江红•写怀》这首词的热烈关注。
长期以来,《满江红•写怀》这首词一直脍炙人口、字字千金,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首词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疑惑多多,它真的是岳飞写的吗?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今河南汤阴人。宋朝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下面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浅要分析一下这首词的来龙去脉。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生前也写了另外一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我们来对比一下。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期。公元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准备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在鄂州驻屯时,登高黄鹤楼,向北眺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平心而论,这首词写的也不错,描写手法率直简明,感情真挚浓烈,涉及到敏感的地方都用了曲笔或者借代。例如,“万岁山”指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蓬壶殿”指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铁骑”,指金国军队。“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这里泛指中原。
对照之下,《满江红•写怀》这首词,明显风格大变,词锋豪迈激越,热血贲张。
问题在于,作词看似无所禁忌,“靖康耻”是南宋的国耻,口不遮掩地揭伤疤不是一个臣子的所为。
“贺兰山”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而金国黄龙府在今天吉林省境内。很简单,如果岳飞讨伐金国一定直接袭击东北方向的黄龙府。
而且“贺兰山”在唐宋时期的诗中都是实指,明代很多诗中也提到贺兰山,同样也是实指。也就是说,唐朝之时,“贺兰山”并不是一个典故,所以不存在用“贺兰山”作意象或虚指的可能。
对于仇敌的金人,根本不需要遮遮掩掩,完全可以直吐胸臆。如果要打要杀,不需要把刀架到“匈奴”的脖子上,而且也不需要跑到西北的“贺兰山”去彰显存在感。
最大的问题,这首词根本不像一个当朝的领军将领所写的,确切地说,更像一个穿越过去的失意文人的愤青之作。
为什么呢?《满江红•写怀》这首词的境界更高,有时代跨越感,文词造诣上更胜一筹。用词上驾轻就熟,功力深厚,一气呵成,步步升华。而《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虽然描写准确形象,但是用词艰涩,情感上高开低走,随波逐流。
下面再看一首《满江红·汉水东流》,南宋辛弃疾的作品,做一下参照对比。
《满江红·汉水东流》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里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裴台月。
这首词写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辛弃疾时年三十八岁,在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任上。“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弹铗”,敲击剑柄。“汉坛旌(jīng)节”,暗用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事。“蛾眉”,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代指美女。
这首词激昂沉郁,愤懑伤愁贯穿其中。文词顺达,情感曲折流畅悠远。
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词豪放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
通过对比发现,两名作者的成长历程有着明显的不同。岳飞是出生于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家庭没有任何儒学传统,曾当过佃客,参军从武后全靠自己努力打拼天下。在南宋初期的将领之中,岳飞因为勤奋读书,颇受同僚赞誉。
辛弃疾作为“归正人(金国领地的汉人)”,在祖父辛赞的熏陶下,志气高远,少年时二次参加金都燕京的进士科考试,后来反金归宋。
我们不能强求一个自学成才的将领在诗词的艺术造诣上能取得多大成就,毕竟文韬武略者凤毛麟角。
两相对比之下,岳飞和辛弃疾的文词水平差距在于一个字“雅”。诗书底蕴是基础,勤奋和天分都是加分项,“十年寒窗苦”的辛勤付出肯定不是为了无聊地泯然大众。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下面我们再从历史的角度,浅要分析《满江红•写怀》这首词的来龙去脉。
这首词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以前不见任何记载,也就是自从1142年岳飞逝世后,将近360年的时期内,在宋、元两代的典籍中寂寂无闻,杳无音讯。而且,这首词也没有被岳飞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收集并且编入现存最重要且最详尽记录岳飞事迹的史籍《金佗粹编》《续编》(岳珂撰)之中。
历史学界公认这首词在宋代、元代的确没有可考的文献记载。
这首词一开始出自明朝大学士徐阶(1503年-1583年)所编《岳武穆遗文》,词篇来源于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的岳坟词碑(1502年建)。
问题来了,赵宽手书《满江红·怒发冲冠》并刻碑于杭州西湖岳王庙,还刻了署名为岳飞的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在同一石碑,但诗却被考证是伪作。既然如此,同碑的《满江红》很大可能也是假的。
《满江红》是岳飞所作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1983年在浙江江山县发现的古籍《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在这份族谱中记载了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赠给祝允哲的一首词——《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很可惜,这份族谱后来证明是伪作,漏洞太多。最大的问题是,宋朝历史上没有叫做“祝臣”的官员,宋代也没有“祝允哲”这名官员。而且,祝允哲又写了一首和词,其中“五国城中迎二帝”一句最值得怀疑,因为当时“二帝”被关在哪里,整个宋朝都不知道,“五国城”是后来的史实。因此,作伪者是明代或者清代的祝氏后人。
目前,有据可考的信息是,在河南汤阴县的岳庙中发现了一块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刻有《满江红》的石碑,一个名叫王熙的秀才,明确地写到《满江红》为岳飞作。这块石碑比杭州岳庙的《满江红》刻早四十年,比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编辑的《岳飞集》早七十八年。
全词共写了五行,只有末句作“朝金阙”,与通行本之作“朝天阙”稍异,其余相同。在此五行之后,明确地写有“右《满江红》词,乃宋少保岳鄂武穆王作”共十五字。
有了这一件实物作证,足够证明,《满江红》不是出于明代编辑《岳飞集》人的伪造。
那么问题来了,《满江红•写怀》这首词没有任何更详实的佐证,怎么证明是岳飞写的呢?既然无法证伪,那也不能肯定存真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献学家余嘉锡怀疑《满江红》是明代桑悦所作。大词学家夏承焘认为是明朝将领王越或边防幕府的文士所写,还有人认为是明代于谦所作。
中国宋史研究的泰山北斗,曾经写过《岳飞传》的邓广铭先生,坚定地认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
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种倾向性的观点是明代王越写的。
因为该词刻在杭州岳庙时,正是王越建功立业之时。王越武功盖世、军功显赫,而且博学能文,擅长诗赋,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曾经有征战贺兰山的经历。
原因有很多。
其一,王越本人非常厉害,仪表堂堂,相貌丰伟。“王越是一位老诗人,是一位有文学修养的大将,身份和岳飞很相似。”(夏承焘语)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王越亦颇具诗才,其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有《王襄敏集》等传世,今人辑有《王越集》。
王越是进士出身,擅长诗文,诗风悲歌感慨、激壮。这首《满江红》的诗风和王越非常吻合,而且王越曾为汤阴岳庙题写《谒岳王祠》。
同样,王越的缺点也明显,与宦官和声名狼藉的朝臣有联系而受士人诟病,也就是个性太张扬了。他征战残酷无情,是明朝仅有的四名因军功而被封为伯爵的文官之一。
其二,在明代,北方的鞑靼是主要敌人,活跃于蒙古高原。明朝将领王越长年与鞑靼作战,曾在贺兰山获得大捷。
明代时期,北方鞑靼族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
鉴于这首《满江红》突然出现在明代,质疑方推测它很可能是明代人托岳飞之名的伪作。
特别是明代中期,鞑靼族长期骚扰明代领土。鞑靼攻打甘、凉时,屡取贺兰山后,“踏破贺兰山阙”就像明代骚扰鞑靼的口号。
贺兰山边上的宁夏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是明朝和蒙古军队交锋的重要据点,明朝军队在此据城而守,往往力不从心。所以,作者才要跑到贺兰山去雪“靖康耻”,去收复贺兰山脚下的河套地区,以报“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之仇。
其三,《满江红》这首词很有可能就是明朝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发生后的明朝人所作。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率2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时,不幸在张家口怀来地区被瓦剌部太师也先部击溃,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靖康之变”和“土木堡之变”性质差不多,作者假借岳飞的名义,提醒当时的文武官员不要忘记土木堡之耻,要踏破贺兰山缺,收复故土,报仇雪恨。
不管是与公还是与私,因为岳飞的旗帜无人能及,假借岳飞的名义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因为这样做非常容易广泛流传出去。
这首词最早发现的时间是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二年(公元1458年),时间上也把握的恰恰好。
可惜的是,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收复过河套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