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那几天,带娃之余读完了保罗.J.席尔瓦的文思泉涌。一本十六开的小书,170多页,内容轻松有趣,但却触及到了写作时的微妙想法,对自己写作很有帮助。恰逢节后一口气给学生改了好多篇文章,刚好学以致用,一点不浪费。
重温下书里的经典。
1、成为一个多产的学术写作者,靠的是后天习得的技能,而不是先天的禀赋,所以,写作这件事是可以学的。这本小册子将告诉你怎样把写作变成一件稀松平常的事。
那些年常常帮一个同事写些东西,有时是项目申请书,有时是他接的活,也有时是系里的工作,但不管写什么,总会招来他的不满。说我是本科生思维,写的东西不能拿来直接用;说我连排版都弄不了,咋读博士的,等等。我一度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的是事实,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在那之前还觉得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本事就是会写东西,让他那么一评价,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坨屎。
我觉得干什么都是要有天分的,而我是什么天分都没有的人。我很喜欢写,但觉得自己是没想法的人。真实的情况是我不缺想法,只是不敢说出来,怕别人笑话,笑话我一把年纪提出来的东西不叫东西。虽然我已年届四十,虽然我是博士、也留过学,但我就是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包括我喜欢的写作。
当我看到这段话,而且不只在一本书里看到类似的话,我觉得自己还有希望,是可以写好东西的。个别排版问题搞不定我可以找别人来做,博士就要什么都会吗?作品不完美太正常了,别人发在群里的东西我看也扯淡,读不通的地方比比皆是。区别是有自信的人总会质疑别人,我没自信,总是质疑自己。
最近一口气写了好几个本子,写完之后每看一遍,都觉得上一遍写得狗屎。改一两遍下来,就会比初稿好很多了。打印出来,短小精干的东西,看着很有成就感。我觉得自己会写好的。这件事我在写的过程中就发现了,今天改的稿子就比昨天的好。
2.当你阅读本书时,你要记住,写作不是比赛或者游戏。你想写多少就写多少,长短无所谓。千万不要觉得你有责任写更多,也不要为了发表而发表,写一大堆毫无意义的东西。
这是我写作时常常掉进去的一个坑,从开始工作起就逢写必掉的一个坑。本来写5行字就能说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写成10行,仿佛写多了(比如申请项目的本子)才有中的可能,其实情况可能恰好相反。我自己都喜欢看短小精干的文章,别人凭什么会喜欢看我又臭又长的东西呢。我虽然这样说,但写作时还会时不时的掉进这个坑。
我的学生也如此,但不是我教他们这样的。一个本科毕业论文,写出四五十页,90%都是东粘西粘,没经过大脑处理的。我需要从这庞大的作品中,找到他做得那点少的可怜的原创工作,好不辛苦。所以我跟学生说,不要说废话,太废纸,我们环保一些写文章。
3. “突击写作者”花在为没有写作而感到内疚和不安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制定计划的人花在写作上的时间。
的确如此。各种原因不能工作的时候,因为没工作而产生的焦虑要比工作本身还要辛苦,就像等着另一只靴子落地一样忐忑不安。
4、人们拿天性来说事儿,是因为他们不想改变。
5、千万不要还没有开始就选择放弃—制定计划是高效写作的唯一秘诀。
6、你必须坚决的捍卫你的写作时间。你要安排时间写作,而不是找时间写作。
7、作为一个学者,你是职业写作者,就像你是一名职业教师一样。把你的写作时间当成你的上课时间。
对自己身份的重新认识。以前只觉得老师这个职业需要写很多东西,但没觉得自己原来就是职业的写作者。既然是职业写作者,那就需要认真地对待写作,系统地学习写作,也好教学生写作,有责任、更耐心地给学生改文章。从前那种找时间写作、自己凭经验摸索着写作、凭着个人感觉教学生写作的模式,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8、使一位写作者得以高产的秘诀就是坐在书桌前日复一日的写作。
我不聪明,但我很自律,所以坚持这件事对我来说不是很难。如果坚持、用心就能写好、写多的话,那我相信,我会写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