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开篇之作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何为“性相近”?何为“习相远”,身为家长的朋友们,可曾细细品味过这句话?不可否认,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只要是成功的人皆不是那些天赋异禀的人,而是那些有着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恒心的人!否则任由孩子吃老本,自由散漫成长,终究也不过昙花一现,江郎才尽而已!天赋异禀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大多数平淡普通的孩子们!
说到这里,就是要重点说一下“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每个孩子的智商,聪明程度大多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本性,自然很本真的东西,而后天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需要父母在孩子幼年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说到这里,重点说一下我在孩子幼升小成长过程中的一点感触,6岁以前,在幼儿园,我对孩子期冀的是:慢养教育,崇尚天性,静待花开,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从游戏中获取知识,从人与人交往和相处中懂得礼貌和尊重,从《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中让他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和语感,这是一种成长氛围,并没有具体到真正的汲取知识的层面,其实,这一点,和双语幼教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孩子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愉快成长,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幼升小的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家长所经历的心理落差期和迷茫期。
在上小学之前,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聪明伶俐,乖巧懂事,干净帅气,无论怎样看,都是那么完美的孩子,虽然有些小调皮,但是仍然无法阻挡我对他的认可和引以为傲,随着幼升小的转变,不觉,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小学生,纵使上小学前,总会有免不了的焦虑和担心,纵使孩子也会偶尔用上那句从图画书里看到的那句话:你以为,上了小学,老师还会像幼儿园一样,那可是喷火龙老师?我尽管不明白他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觉得应该是觉得老师很严厉的意思吧?于是,我和我的孩子就这样混混沌沌的开始了我们的小学生涯,刚从一开学的各种不适应回过头来,还在为他每次只要求我送到学校门口而沾沾自喜的时候,自认为自己上学时英语语文从来不在话下,那么我才一年级的孩子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时,可是,一张张测验的试卷发了下来,看到他那令人诧异的分数,我真的怀疑这不是亲生的孩子,说好的遗传基因呢?作为家长的我心急如焚,他却睁着迷茫的眼睛,茫然不知所措,我清楚的看到他和别的孩子们的差距,心里着急又无能为力,甚至无从下手,我不明白对于我来说,语文和英语本来就不在话下的科目,我儿子居然会学得如此吃力,幸好,此时,老师们总是及时的和我沟通孩子的在校情况,他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才明白:所谓的理想教育是有瑕疵的,也就是说我之前一直崇尚的教育理念到了该转变的时候,幼儿园教育主张:“放”而小学教育主张“收”,各种习惯的养成,综合素质的培养,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做好转变和衔接,其实并不是孩子不优秀,而且作为家长,我的教育理念落后于孩子的成长了,痛定思痛,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于是:我们从坐姿,生活独立性,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方面,自我约束力方面,还有阅读习惯方面入手,及时和老师沟通,掌握他的动态和变化,适当的引导和推动,具体到汉字的书写,课文的阅读,数学的练习,对英语的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做好引导和辅导,每天固定的睡前阅读时间,是我和他都喜欢的时光,床头柜上都是他喜欢的书,信手拈来就可以进行阅读,没有电视上那些毫无营养的国产动画片,没有电脑上令人沉湎的游戏,有的只是书香,书的世界……,他很享受这样的时刻,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从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做起,让它成为一种习惯,这才是长期的家庭教育的目的,期中考试,优异的成绩本就令我感到意外,昨天的在校素养测试又是三A,没有一点瑕疵,我明显看到了他的变化和进步,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最贵重的资产,对于孩子,不仅要养,还要育,不仅要让他吃饱穿暖,还要供给他丰富的精神食粮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海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则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和坚持,
如同花朵,小学阶段是植株成长刚打花苞(打基础)、初中是含苞待放(努力发展)、高中才是怒放的阶段(冲刺高考)、大学却是新的更高一轮回的成长过程。所以说:小学阶段,没有所谓的差生,差的只是习惯的培养,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差的就是“习”,不然就会“习相远”,一定不要让孩子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