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老人过世,朋友圈里刷屏景况是一时又一时,一浪又一浪,一波又一波。满世界文艺女青年争着露一把脸,个人只能呵呵了,你们都读过老人写的书吗,读过几本,别说你当初跟风看过一直在畅销书排行榜高居不下的《我们仨》,《洗澡》呢《干校六记》呢?
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就是《洗澡》,不是粉这本书,而是因为当时图书馆的借阅方式还是那种最原始的填卡片后工作人员进去找那种,写了几本书都没有,这本是唯一有现货的,拿回去放了半个月,因为那时年轻,没看懂,便原样奉还了。直到现在也没再看过。
读《干校六记》也是因为学当代文学史课程所致,虽然当代文学史上的出品无论质量数量都远不及现代,但这篇文章真是其中少有的精品之作了。更难得其中的哀而不伤,怨而不怒面感动,这种洞彻世事,明悉人情的精致文字最是难得,不怒不代表着圣母式的宽恕,一味的亮伤口骂大街并不是上选,之所以反思文学的境界高于伤痕文学,也在于此。
看《唐吉诃德》更属妄谈了,个人所看过的,只有《外国文学作品选》中的选段,但对形容桑丘的“攒驴来救”一词到今天都印象深刻,只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浸淫已久的人才会有此神来之笔。
虽然看过一些老人的文字,对于老人家的过世也感悲伤,但105岁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算是喜丧了,更何况一个人被病痛折磨着孤独的活在世上还是到另一个世界与丈夫女儿相聚,“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两者间何者为佳,相信老人自有看法,老人自己也曾说过:“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但是,老人去后一群文艺青年生搞出一场自我的表演,真是让人冷汗涟涟。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圣人证明了圣人说的总是对的,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些位连她的作品都没有读过的悼念者,算是这句话的活例了。当然本人也友情客串了一把负面形象,早上与对桌MM就此问题进行了含蓄讨论,这位MM也是朋友圈中众多刷屏者之一。结果,结果就是讨论后MM就不理我的,咳咳,谁叫你多嘴来的,由此可见,越是不懂的人才越敢说呐。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英国诗人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