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055天早安问候。
6月6日,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
“宝妈因孩子吃了同学生日蛋糕发飙”,这个事件,很快就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是怎么回事呢?
有网友发帖分享了一段家长群中的对话,从聊天截图我们得知:
六一儿童节,有位家长带了蛋糕,给孩子们集体分享。
其中一个宝妈因为对自己孩子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得知孩子吃了奶油蛋糕,觉得是垃圾食品,她顿时认为孩子“被投毒了”,开始在群里疯狂发飙。
孩子吃了奶油蛋糕后,她极其愤怒。
为了惩罚孩子,她硬生生地逼着孩子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还有10毫升亚麻籽油,希望将孩子吃下去的蛋糕“逼”出体内!
直到逼着孩子喝到哭着说:“妈妈,真的以后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这个母亲才作罢。
有了教训和承诺,这个母亲想要的结果已经达成。
她近乎病态般地控制着孩子的饮食,将一切不符合她标准的食物都视为“毒品”,不让他吃上一点点“有害”的食物。
她树立起了一道厚厚的屏障,将她和孩子圈了进去,不允许外面的人打破一点点界限,一旦有人这样做了,她就开始歇斯底里的发飙。
这样做,真的是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吗?
其实并不是。
比起蛋糕,喝油和催吐对孩子身体的损伤更大,但她依然这样做了。
可能比起奶油蛋糕,这个母亲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掌控欲。
她在用行动告诉孩子:
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会让你变得很惨!
继而孩子不敢再犯。
也许孩子会在她的严格控制之下,不会接受到外界所谓“垃圾食品”的危害。
但,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甚至因为自己的母亲,自己被当成一个异类来看待。
当别的孩子都在开开心心地分享食物的时候,只有这个孩子在眼巴巴地看着;
当别的孩子因为尝到一种新奇的事物而尖叫不已时,只有这个孩子被当成异类看待。
长此以往,他还会在这个集体里有自己的朋友吗?
而且你能控制他幼儿园、小学的食物,可是初中,高中乃至以后的人生呢?
你能管得了他以后不喝一口奶茶吗?
你能禁止他以后不吃一口麻辣烫吗?
之后在母亲监管不到的地方,他又会怎么做?
人终会为年少不可得之物困住一生。
现在的严格控制,很大概率上会换来孩子长大之后的“报复性摄入”。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的一生,你近乎癫狂的控制,换来的也许是一个表面身体健康,但心理上却伤痕累累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精神洁癖”。
指的是人在精神层面上所带有的强制性排斥,有极强的强迫性人格。
它表现为:极度的强迫型人格,近乎癫狂的失控性情绪,对身边人近乎严苛的要求。
而这一类型的心理疾病患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父母。
做公众号这么多年来,我常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父母:
她们会因为孩子吃了某些“垃圾食品”而大哭大闹,歇斯底里;
她们会因为孩子沉迷网络而失控,把一切“工具”通通砸烂;
她们会因为孩子不努力学习而痛苦不堪,觉得整个世界都毁了。
她们杜绝一切“有害”的东西出现在孩子身边,人为地为孩子隔绝出一个不和外界接触的孤岛。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将孩子越推越远。
那么,就任由孩子去吃垃圾食品,去沉迷游戏吗?
主持人倪萍分享的一个故事,让我十分感触:
倪萍的孩子有一段时间沉迷电脑游戏。
她很想管,但儿子此时正是叛逆期,什么都听不进去。
于是,她做好了孩子会走一段弯路的准备。
所以她对孩子说:好,你别上学了,就在家打游戏吧。
孩子很开心,打得昏天黑地,不吃饭,不睡觉。
而倪萍此时一句话都没有过问。
几天后,孩子玩腻了主动把游戏机还给妈妈:没什么意思,我还是去上学吧。
后来,孩子偶尔也玩,但不再沉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知道几天几夜打游戏的快乐也不过如此,而一旦尝试了这种滋味,他便不再一直想着,被诱惑着。
只有自己的内心得到过满足,才不会匮乏。
孩子偶尔吃一次奶油蛋糕,告诉他垃圾食品的危害了,并不会有多大的破坏;
孩子偶尔玩一次小游戏,告诫他少玩要把重心放学习上,天并不会塌下来。
相比打压、控制、强迫,合理适当地满足孩子,适当地让他们自己去试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办法。
一个燃烧的蜡烛,孩子用手碰到了感到疼,缩回来,他就知道:火焰很烫不能碰。
而一个燃烧的蜡烛,孩子还没有碰就被妈妈呵斥回来,那么他记住的就是:蜡烛不能碰,因为妈妈会骂。
而他下一次,还会在这个上面栽跟头。
没有人一生都在吃标准的食物,也没有人一生都在走正确的道路。
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适当保持一点松弛感和容错率,或许我们都能活得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