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的彼岸
人的一生,要到达的彼岸并非仅有一个。生活的那头是功成名就,是家庭美满,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奔走。
而另一头,则是自己的内心,是只有自己能够听见的低语。因此,当我们在俗世功成名就,被鲜花和掌声所簇拥,也不该忘了去听听心灵的呼声。
或许有人会觉得孤独是无趣的感伤,因为在冰冷的生活面前,世事忙碌已叫人头疼,因此所有的小情绪都应当被压抑和埋葬。好不让它从口中,从眼神里,甚至从背影中流露出来。
但人生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除了世俗的成功,还有另一个彼岸正等着我们去抵达。
面对熙熙攘攘的生活,我们需要一片宁静的港湾,来停放心灵的小船,我们需要不断的修炼自己,才能跨过彩虹之桥,迎来内心的平和与充实。
或许有人会问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会告诉他,当我衣食无忧,生活仍遗留有一大片空白,这些空白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令我感到不安,就好比那里有一个洞,里面住着空虚和孤独,虽然不大,但确实存在。
而我要去做的,就是去填满它,消灭孤独和空虚,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因此,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就像一条大河,我们只有不断划桨,才能劈波斩浪,渡人渡己。
僧侣用持戒和诵经来修行,神父用弥撒和祷告来修行,穆斯林则在做礼拜的同时,把去圣城麦加朝觐作为自己一生必须完成的使命。
而我在人生这条路上修行的方式,就是拿起笔,打开本子,去一笔一划的写作。
那么,我进行这场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人如果要前进,那他首先需要一个方向,如果要攀登,那面前必须有一座高山。
于我而言,在写作这场修行里,要到达的彼岸远远不止一处,它们早安静地排好了队,正在我的未来等我,等我用这一路的跋涉,去换取一场久别之后的重逢。
而我的彼岸,或许正如《一代宗师》里宫羽田说的那样,习武之人,境界有三,分别为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02- 见自己
佛经有云:
释迦牟尼出生之时,曾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这自然不是释尊自大,这个“我”也不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指本我,真我,指这世间每一个普罗大众都拥有的自性。
我们日常对自己的了解,因被执念所困,往往十分粗浅。因此佛祖才教喻世人,要寻找自性,发扬真我。
而我,正是靠着写作慢慢走近了真实的自己。过去我们总以为对自己十分了解。但实际上,在日复一日的不以为然中,我们完全忽视了自己,只是在沿着大多数人走过的路过着混沌的生活。
当我拿起笔,我开始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是我自己。
见自己,首先是回忆的重生。
掀开记忆的帷幔,回忆成长的痕迹,我和过去的自己谈笑,与未来的自己言欢。通过对以往的一次次重温,我不再执着于眼前,而是开怀拥抱过去和将来。
见自己,还是情感的复苏。
通过对那些日渐尘封的往事的品藏,故人身影,伊人欢笑又开始浮现在眼前,回响在耳畔。那颗被生活所累的心也开始变得柔软,对待生活也变得像个孩子一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见自己,更是思想的深刻。
通过阅读和书写,我开始更加深入的思考。平凡日子里的各种琐事都不再恼人,我开始重新认识我自己,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要如何去做才能让生活不负我心?
我曾在生活里有过许多迷茫,如今这场对视帮我找到了答案。
当然书写的妙用不止于此,在手写我心的同时,我还被窗外流连的风景所吸引,起身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03- 见天地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道,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这句话是说见识短浅的不能理解见识渊博的,寿命短的也难以理解寿命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对于人来说也是一样,一个人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视野,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偏安一隅只会变得鼠目寸光。
如果说见自己是将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做一场亲密的交流,那么见天地就是将目光抬向远方,与这个世界来一次真诚的对望。
因此,可以说是我把写作带上了人生的列车,而写作又把我带向了穿越时空的远方。
见天地,起初见的是名山大川,日月星辰。
是内心响应文字的号召,不满居于一隅,开始走出门去。将自己的足迹踏遍三山五岳,布满雪域水乡,同时与天下豪杰相交,向文学大家求教。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写道,
“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说的就是要主动游学,才能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养天地浩然之正气,才能写出疏荡宏博的好文章。
见天地,后来见的是人间百味,世态无常。
风景不止藏于山川湖海,更藏在市井街巷,藏在人声鼎沸之中。
这世上的爱恨情仇,名利纠葛,又何尝不是一场场别样的风景?
当我拿起笔,我不只是在歌颂自然的伟大,还要谱写人世的悲欢,寻找生活的真相。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生活欠我们一个答案,而写作者就是一个个的问道者,在不断的观察和亲历之中,探寻一个答案,为生活的本质画上圆满的句号。
见天地,最后见的是颠覆时空的纸上世界。
一个好的书写者往往总是一个好的阅读者,给他们一本书,他们就能安静的坐在角落一动不动。
那是因为他们正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他的身子坐在咖啡馆的落地窗前,他的目光在字里行间游走,他的心却早已飘向了另一个天地。
可能是《大秦帝国》里秦孝公和商鞅勠力同心推行变法的三秦大地;可能是《红楼梦》里那宝玉和众姑娘们吟诗作对,共赏秋月的大观园;也可能是《百年孤独》里那时间没有尽头,寂寞如影随形的马孔多。
在那个遥远的地方,他或许正陶醉在《浮生六记》里沈复和妻子芸纯美的爱情之中,或许正彷徨于《卡拉马佐夫兄弟》里令人惊诧的人性沼泽,或许正仰慕着《南渡北归》里民国文人在国破家亡之时的大师风采.......
文字是可以逆流时光,飞跃千山的船,搭上这叶轻舟,我们就可以在古今中外,天上地下间游历。为帝王将相的英雄事迹所鼓舞,为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故事所感怀,为盖茨比一生追求对岸的绿光,最后却因这心中的美好被枪杀而惋惜.....
文字的世界是现实的倒影,但却不完全依赖现实而建立。
我要见的世界不只其中之一,而是二者兼备。就像明代大画家董其昌说的那样,万卷书要读,万里路更要行。
那么,当我们通过写作了解自己和天地之后,我们的目光又该往何处投放?
-04- 见众生
孟子云,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张载曰,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金庸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儒家思想里,士大夫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做自己的人生抱负。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天下大同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着。
直至今日,儒家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理念仍然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儒、释、道——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国文化基因的底色,并将这独特的处世哲学成功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之中。而我的修行之路,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指引,才变得心怀坦荡,步伐坚定。
在写作这场修行里面,最后一重关便是见众生。
见众生,是将目光投向世间奔走的人们。
把他们作为主人公来书写,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言行。作为一个历史的篆刻者来展现这一切。
见众生,要走进平凡人的生活。
帝王将相的故事不知被演绎了多少回,庶民百姓的喜忧却迟迟无人问津。我们要用有温度的目光去看待这一切,去感受这种带有烟火气的生活,写出属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字。
见众生,还要担起社会的良知。
正如明朝忠臣杨继盛所言,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从来都不是作为个体独立存活。但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人们都只顾为私利奔走,而不为他人言声。
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我拿起笔,我心里装的不仅是自己的情感和回忆,还有这个社会的每一个人。
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苦难,去倾听他们的所思和所想,去为不公发言,为不平张声,去曝光藏匿于角落的黑暗,揭穿假面之下狡黠的笑容,去探寻渺小生活里的温暖,弘扬平凡日子里的感动和伟大。
-05- 所谓修行,不过遇见
写作是场伴我一生的修行,我在文字的世界苦苦耕耘,辛勤跋涉,最终不过是为了到达心中的彼岸。那彼岸又是什么?
不外乎——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而这些彼岸,归根到底不过是一场遇见。
遇见全新的自己,遇见广阔的天地,遇见平凡又伟大的芸芸众生。所以说,写作这场修行革新了我的生活,洗净了我的双眸。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一直都在,这世界也昼夜不息地旋转,至于众生,更是一刻不停的在为生活奔波。
可从前的我看不到这一切,我只是这大千世界的一片叶,在春天欣然长大,在秋夜暗自飘零。只是惦记着自己的温饱,念着自己的冷暖,在一片模糊不清的天空下,麻木的行走着。
如此来看,写作真的将我从混沌和蒙昧中解脱了出来,越过岁月的浪涛,我也成功自渡,站在了生活的对岸。
除此之外,写作还带给了我什么,我还不太清楚,但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不停的写,将文字刻进生命,把岁月谱写成歌,用一场又一场的修行,走过一遭一遭的轮回,在一次次全新的遇见里,找到那个久违的自己。
就像仓央嘉措吟唱的那样,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在途中与你相见”
只不过这个“你”,不再是心爱的姑娘,而是全新的自己。
文——师一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