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花了一段时间终于断断续续地把赵冬梅老师的这本《大宋之变》给看完了,期间隔了几本书,本来都打算放弃写读后感了,实在是用的时间太零碎了。可是合上全书,突然还是想说几句。
作者赵冬梅是北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本书也是脱胎于她在百家讲坛《司马光》的内容。作为宋史的专家,她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观点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
本书与其说是讲北宋由盛到衰的历史,不如说是司马光的传记。确实,有时候往往一个历史人物见证、代表了一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却并不是如何光辉璀璨,而是北宋的衰亡史,司马光亲历着,想要扭转,可事实却是将北宋王朝一步一步地推向深渊。
这本书可以用很多的角度来看,今天暂时抛开主人公司马光的视野,来看看其中的四任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和宋哲宗。这个时期也是对士大夫集团与皇帝对于国家权力的争夺与控制的过程。仁宗皇帝性格内向,很多国家大事都和大臣商量着办,甚至大多数情况还是以大家的意见为准,这样,就形成了君臣治的局面。这也是仁宗皇帝一直受人爱戴而且历史评价甚高的原因,毕竟历史还是由这群儒家士大夫书写的。
而宋英宗,作为仁宗皇帝继承人的备胎,不对,应该是连备胎都算不上,充其量是一个为仁宗皇帝“招弟”的工具。那时候的宋英宗还不叫赵曙,而叫赵宗实,是仁宗的堂兄濮王的儿子,被几次三番地召进宫“招弟”:仁宗生儿子了就被踢回王府,小皇子夭折了赵宗实又被召回。
所以说,英宗对他的前任仁宗皇帝心中只有恨。于是在继位后就在怎么称呼自己的生父和仁宗上和大臣们起了争执,他要求把濮王称作“先考”(父亲)而不是大臣们主张的“伯考”(伯父)。其实,这仅仅是赵曙为了孝顺自己的生父吗?未必,因为在濮王府,赵曙的地位也是居中,属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那种,他这次争的是想把仁宗皇帝分给士大夫们的权力夺回来!这和几百年以后明朝嘉靖皇帝的大礼仪之争是何其相像啊!
幸好,宋英宗在位四年就驾崩而去,不然大宋王朝还得再乱上几年。治平四年,宋神宗继位,北宋的大转弯的时候也到来了!不得不说,神宗皇帝的雄心还是有的,面对内忧外患,他还是想有所作为,于是神宗生命中的CP,司马光的终身“对手”,王安石出现了。
我们对于王安石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司马光,或许是因为学生时代的原因,联系到司马光的只有两个关键词:“资治通鉴”和“砸缸”。
神宗和王安石可谓亦师亦友亦是君臣,有人说王安石影响了神宗皇帝,这话有一定道理,却也不全对!神宗这一任归根结底也是继承了其父的历史使命:把士大夫的皇权夺回来!
任用王安石为相,推行“免役法”、“青苗法”的一系列改革,对下面的大臣可谓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支持变法者,即使人品有问题也用,就如王安石手下的得力干将张诚一,查看被盗的父亲坟墓时,竟然顺带把其父的腰带据为己有,还到处显摆,此人还是苏东坡“乌台诗案”的主要推动者!而诸如司马光、苏轼这些反对变法者,通通被踢出朝堂!
于是改革没有了反对者,甚至失去了监督者,一项本意富国强兵的制度被下面的人改得面目全非。王安石对官员实施KPI考核,导致具体操作的官员只重数据,不看效果。可以说这次的变法,经是好经,可惜被这批和尚唱歪了。
变法的一意孤行,其实就是神宗皇帝想把皇权收回来的手段,所以说,这次的变法,王安石刚好是恰逢其会,没有王安石,肯定还有另一个刘安石、张安石。仁宗时期的宽容时代过去了。
至此,北宋朝廷就出现了两个派别:变法派和保守派,党争加剧了,倾轧也更严重了。神宗皇帝带着遗憾驾崩,年幼的哲宗皇帝在太皇太后的操控下对变法派开始了清算,书中的司马光虽然极力保持平和,但作为保守派的精神领袖,情势已经不受他的控制了。清算、反攻,成为哲宗朝前期的趋势。
我们来看看接下来发生的事:随着哲宗亲政,想要摆脱当年祖母的影响的小皇帝,于是矛头一转,变法派又占了上风;哲宗的继任者,弟弟宋徽宗,则任用了王安石的学生蔡京,可想而知,这次还是继续打压保守派——刻元祐奸党碑。到了南宋,又彻底否定了变法派……
奸臣、忠臣,因为立场的不同而变换身份;扶持、打压,缘于政治的需要而改变手段,皇权的博弈就在这样的政治天平中左右摇摆。
是非曲直,在这些统治者中随意玩弄、拼接,而彼时的国家却因为这些折腾早已羸弱不堪,靖康之耻还是未能唤醒高宗皇帝,继续用自己的政治需求,揉捏事实。
历史巨轮,如今已碾过千年,过去种种,犹如一面镜子在我们面前一点点呈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找寻属于我们的价值!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