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欢姐
春节期间在网络上看到这么一个话题:距和父母情感撕裂还有____天,网友们的点评和留言几乎清一色的集体倒戈,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回家是一种幸福渴望,但也是一种不能言表内心挣扎的画面。
春节,远在家乡的父母最期盼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归家,无论未婚的,已婚的,还是携家带口的,父母都希望能在这个阖家团聚的日子里,看到一年或者几年未回家的孩子一眼,生而父母,这是一年里最大的一个心愿。
身在远方漂的你,千里迢迢回家和父母相处几天后,还能和父母欢声笑语嘛?还是不到一天时间就已经开启了隔代互怼模式呢?
都说80后90后孩子和父母永远有一道迈不过去的沟,这些代沟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习惯和思想三观上分分钟把时代的烙印显现。到底是身为子女应该继续做听话的孩子,还是父母这一代该彻底看看时代洪流的变革?
朋友T是典型80后独生子女,远在北京生活工作,春节刚回到家没两天,T和妈妈就因为进门脱鞋的事情而闹的不开心,T妈妈要求必须在门口的地毯上完成拖鞋进门的换鞋动作,T有时候喜欢穿上鞋子到客厅的落地镜子前看看自己的整体穿衣打扮。
T妈妈看见就高音开说了“我这么辛辛苦苦的搞卫生,你就这样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随便踩进来,搞脏了是你搞还是我来搞?……” T觉得这种小事没辣么严重,不至于上纲上线的一阵说,瞬间没了本来想道歉的心情,面色不悦的溜出了家门见朋友。
再回家,T小心翼翼的拖鞋进门,开始怀念自己那个虽然小但够自由的远方城市的窝。
到底是父母太纠结于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动辄开始生气和情绪化,还是年轻的一代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定义已经不拘于东西哪里放,卫生谁来搞,垃圾谁来倒,等等这些不影响生活品质的“小事”呢?
每年春节回家,未婚或者已婚的80/90后们有些为早上睡不睡懒觉所困惑。应该说烦心的是父母们,每天早起后看到子女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睡到自然醒的九点十点就莫名心烦,觉得家庭的有规律生活也被生生打乱。
我的好友D就和我吐苦水,她在回家的第三天把父母彻底惹毛了,原因就是天天早上十点后起床,连顿早餐也不能和父母一起吃,但对D来说一顿早餐真的没有舒服的睡到自然醒重要。把年前辛苦加班的缺觉补回来,比吃几顿早餐来的有意义。
D父母觉得一年里好不容易回这么一回,从早餐开始一家人开始吃上饭很必要,何况还有一堆不吃早饭晚起的后遗症……各种只有弊没有利。
在上一代的父母眼里,总有一个铁定的惯例:就是只有在合适的时间做该做的事情,才是政治正确,从读书到工作,从结婚到生子,一刻最好也不要耽误,就算早餐时间,也不能取消或者推后。 否则就是大事情,大原则,这和80/90的生长背景导致的向往自由发挥和随意明显不和,大部分年轻一代不能完全理解这种严肃性,工作或者读书后远离原生家庭,再回归父母身边,矛盾立显。
所有适婚的人,都害怕过年回家遇上一个不可避免面对的话题:感情如何了?直白点大部分父母以爱和关心的名义刺裸裸的扎心:多大了?还不找男友/女友?你这样还能嫁出去/结婚嘛?你看隔壁的谁谁家的孩子都已经二胎了,你呢?和你一起上大学的谁谁谁去年也已经结婚了……
朋友J说每次回家遇到这个话题,就无法愉快的和父母聊天了。不是不想沟通,而是面对父母的咄咄逼问实在压力太大,就想躲开。也不是自己偷懒不想找男友,而是没有遇到喜欢的人,这事着急不来。
在大部分的父母眼里还无法被世俗的婚姻不受影响,如果所有父母真能有电影剩者为王里父亲的那种对女儿婚姻幸福的想法和态度,那世界早就和平了。
现实是残酷的,面对亲戚和周边社会世俗的眼光,父母也会熬不住内心的担心,从而胖车敲击的开始关注你的人生大事,好不容易逮着了回家面对面的机会还能不郑重其事的给催催催,或者干脆直接安排相亲。 春节相亲大法好,一言不合就撕裂。
已婚还未育的年轻一代更多面对的就是问:赶紧今年要个孩子,再不生都大龄了。或者生了一胎后,父母说什么时候再生个二胎?我们还能带的动。至于自己家庭的发展如何安排,奶粉贵不贵, 孩子教育以后怎么办,基本不在此讨论范围内。
明明就是小家庭应该自己商量和决定的事情,中国传统的观念里父母总是喜欢干涉下一代婚姻的很多方面,作为子女们心里有苦说不出,好点的和父母沟通好,从此各自太平。还有一些思维无法改变的家人,夫妻小两口就只好换着办法应对,情感还能和谐到哪里去。
话题留言里有网友说提前买了离家的车票,想要逃离,这是多么无力的举动。无论是父母以爱或为你好的名义说出或者做出了一些你无法接受和认可的观点和事,他们都是你的父母,唯一的父母,多多沟通、多多关怀每天都老去的他们,终究有一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他们的那个时代。
在自己没有变的更优秀之前,如果无法改变父母的观点或者扭转周围人对你的看法,那么就先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独立。生活会善待每一个努力的人,父母也能看到你的努力,减少对你的担心。
当有一天你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回头再看以往,你会发现那些都算不了什么,父母无非想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现实,明白他们的不容易。而我们,却在时代的变迁里将思想逐渐改变,与上一代的隔阂越来越远……
国人的亲子关系近几年来才开始被逐渐重视,而西方人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关注亲子关系建设,我们的需求因为社会发展的必须才显得重要起来。
父母在困惑为什么子女一上大学一工作就不再听话了,子女们却在长叹一口气,终于可以离开父母的管束,不需要时时汇报了。
独生子女一代让父母把太多的关心和关注聚焦在了自己的身上,深感压力巨大。大部分80/90的现状就是一个人得撑起一家人的精神世界,传统的父母更多的希望把下半生的幸福寄托于孩子身上,而年轻一代的内心需求是大部分父母所不关心的,他们固有的认为考上大学,稳定工作,结婚生子,养家糊口就是人生大幸了。
而80/90后的一代已经把诗和远方摆在了人生更重要的位置,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共鸣,比什么都来的开心。
许多已经成为父母的80/90一代特别重视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精神世界,就是为了让自己小时候在曾经物质生活还不那么丰富时代里缺失的内心需求和认知,在下一代的身上从小就幸福的拥有。
和孩子们做朋友,一起成长,尊重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幸福是什么?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命题作文和书本里追寻的话题,直到今天,人类依旧孜孜不倦的一遍遍问自己这个问题。
从哈佛大学专设课题进行研究,到不同哲学家的真知灼见,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能高级的自主思考和付之行动,追求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幸福的蓝色地带》(Blue Zone of Happiness)一书,作者是《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记者和制片人丹∙巴特纳(Dan Buettner)。“蓝色地带”是一个人类学名词,意思是世界上最长寿的那些地区。《幸福的蓝色地带》这个书名的含义其实很明确,如何获得幸福的最高境界。作者为了写这本书(一共四本书),花了15年时间在世界各国做调研,研究幸福的本源。得出如下结论:
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长)
1. 健康长寿;
2. 良好的社会关系;
3. 慷慨大方,捐赠和给予,
4. 信任;
5. 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自由。
书中再次强调了三种幸福,用三个字概括:愉悦(Pleasure)、目的(Purpose)、自豪感(Pride),其中社会关系就包括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和亲密度影响着幸福的绝大部分,没有愉悦的至亲相处模式,幸福人生又怎能完整?
纵然时代在前进,观念在开放,思维在多元化,但父母血缘情依旧是第一位的,愿我们春节回家不再有所顾虑,愿我们的下一代都拥有健康的亲子情感,不再分分钟撕裂。
关于作者:
欢姐,曾浪迹英伦四年,现居于魔都十年。梦想成为很多很多主流自媒体平台的签约作者。80后的思想,90后的灵魂,00后的身体,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喜欢自己喜欢的人,用最毒的语言、最逗逼的态度重塑你的三观,洗涤你的灵魂,做一个热爱生活、灵魂有趣,自带春风的人。微信公众号:欢语欢愉(ID:huanpress)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