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丹东之旅的第二天清晨,我们再次来到驱车来到神往已久的鸭绿江畔。江水滔滔,在6月的骄阳下泛着粼粼的波纹,微风带来阵阵凉意,缓解了阳光直射的炎热。此刻,昨晚夜色掩映下的鸭绿江断桥如此清晰而真实,在丹东市巍峨挺拔,高楼林立的建筑群侧挺直了脊梁,用宽博的胸怀耳闻目送着远道而来的八方游客。
关于鸭绿江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江水颜色碧绿而来。另一种说法是满汉语言的结合,“yalu”一词在满语中本是“土地的边端,疆界的分野”之意,“鸭绿江”意思为边界之水,这与鸭绿江在地理位置上的实际作用完全相吻合。
艳阳高照下的一群人都带上了遮阳帽,撑开了遮阳伞。静候在一旁的游船静静地等待着游客,为了躲避酷热,我们放弃了有着观光楼层的两层游船,选择了室内观景船。绕行一周,对岸河沿的一艘艘简易挖沙船停泊岸边,也有行进中的船只穿梭而过,河岸上有人影晃动,有低矮的建筑,也有骑自行车的掠过。我努力地瞪大眼睛看着对岸的物体,借助放大镜的功效,对岸的景物拉近了距离,放大了倍数呈现在我的眼前。
游船行至鸭绿江桥底,大桥黑色桥底扑面而来,那巨大方正的桥墩矗立水底,在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中巨人般支撑着整个钢筋铁骨的桥身,和远远望去重合在一起的中朝友谊大桥豁然分离。断桥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把它的真实面目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的眼眸。啊!这就是鸭绿江断桥,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历经战火硝烟弥漫和创伤的见证者!
下了游船,便直接上桥。大桥两侧,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脚下是坚硬厚重的钢板,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踩着历史的足迹前行,看着桥梁铁架上的众多弹痕和残留的弹孔,凝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对面的中朝友谊大桥上一列列货车不时经过,来去货车分1.3.5和2.4.6单向进入。历史的车轮沉沉地碾过时间的车轴,有些东西终将过去,有些记忆却永远鲜活!
当年彭大将军手拿望远镜、披着斗蓬率领志愿军挎着步枪雄赳赳气昂跨过鸭绿江的飒爽英姿永远地雕铸在大桥之上,两挺扫射日本飞机的重型大炮身着醒目的国防绿依然警惕地守卫着祖国大东北的边防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牢记历史,方能更好地开创未来。抹平战乱的伤痕,美丽的丹东正如大东北的一颗明珠繁华而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