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绍兴,已是下午过半,快近傍晚了。过一石桥,见桥下有条河,河两岸有许多老民居,一看就有些年头了,黛瓦白墙,青石小巷,水道纵横,小桥横设,和苏州周庄的景致差不多,却别有一番风味。民居屋顶界线的分割是一面面小小的白墙,顶部是平的覆盖有青色的瓦,前端有一个小飞檐,下端是个斜面,吻合在屋顶坡面上。这种房屋建筑风格只在南方有,尤其是江南地区,在北方是没有的。河中停泊有数艘船,船篷乌黑乌黑的,可能这就是鲁迅笔下的乌篷船了吧。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随处可见的风景。
进入市内,在一条小巷中有一古建筑,有古牌坊,旁边墙上用白灰等雕刻成一个长方形的框,内写“古越国”等字。中午也没吃饭 ,有点儿饿了,于是找了一家小饭店吃饭,店老板很好,与我谈了许多,他虽然不大懂我的行为,不过心肠好,很是敬重我。吃饭中本来我也就是顺便提了一下,说了句:“有很多地方就算菜钱,米饭随便吃,免费”,没想到他见我吃完后又给我盛了一碗米饭,怕我没吃饱,最后才给我算了五块钱。期间,他知道我是旅行的,跟我聊了许多,说市内不远处,有座小山,山上有越王勾践的草庐,附近还有禹陵,大禹治水的遗迹,还有鲁迅的三味书屋,有周恩来母亲的故居,以及秋瑾的故居等等。
吃完饭 ,起身走出饭店,在门外 ,刚好碰上两个妙龄少女正要进去吃饭,长得清秀白净,穿着短衫半裤,从背影看,婀娜多姿,很是妩媚动人,有那种南国水乡女子特有的美。
路过市政府,本来按当时是下了班的,应该没什么人了,可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进去了。上了三楼,当时车和包都放在外边楼底下,市长、书记、以及秘书的办公室里都没有人了,下班走了,只剩下一个招生办的人还在那儿忙着什么。我说明来意,那个人很是惊讶,他很热情,让我先坐下,给我倒了杯茶,说市长、书记等都不在,下班了,问我招生办的章行不行,我说行,有个绍兴市的章就行,留作个纪念。他人很好,拿着我的本子到处跑,等了好长时间,他回来了,说是弄好了。我说谢谢,并与之握手道别,送其名片。一切挺顺利,估计他们见我在杭州弄了,有了杭州的章,也就顺理成章地给我弄了。下楼时,我打开看了一下,确实是招生办的章,虽有些缺憾,牛头不对马嘴,不过有总比没的好。他给我写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一九九七年八月十二日”。(杭州市政府给我的题词是:“单车骑中国,志在四方,祝明枫清同志一路顺风,杭州市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出来后,问清路人方向,专门去看了看鲁迅先生笔下的“三味书屋”,又去看了秋瑾故居。时已傍晚,华灯初上,市区繁华,人流攒动,流光溢彩,小桥河畔。绍兴的夜晚很是美丽,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商场店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当时天气还有点儿热,虽是八月的夜晚,却没有一点点凉爽。心想,明天就离开这里了,离开这座江南古城了,离开这个古越国都城所在地了,我要好好转悠转悠,迟睡会儿,哪怕是不睡了,反正是热得也睡不着,所性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吧。
于是,骑车走街串巷,到处瞎逛,走了很多地方,也看了很多地方,差不多把整个绍兴城都转遍了,。直到看着路上行人越来越少,心想时候已不早,是该找个地方休息了。想着已过半夜,住旅店也不合算了,大清早五六点就出发,还不如就在外边将就一晚,反正也不冷,热得还难受,旅店里更热,反倒不如外边舒服。于是开始找地方休息,不担心别的,就是担心不知道晚上有没有蚊子。意犹未尽,心潮难平,思绪万千,情趣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作诗一首以记绍兴之旅:
——访绍兴古城——
谁曾听到古越的歌声?
是这里的城墙这里的山。
谁曾看到社戏的灯火?
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乌篷船。
几千年前的故事何处能寻觅?
在越王草庐在西施故里。
昨天的历史哪里去追忆?
在三味书屋在秋瑾故居。
高楼灯影人流欢笑,
看不够江南水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