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创办私学,对前来学习的人没有对出身或特权地位的要求,有教无类,为教育的平民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对于想有所学的寒门子弟来说,就如同照进贫寒之家的一道灿烂的亮光。但他创办的私学,却不像现代是以学费高、吹捧办学效果突出为主要标志的,而是以‘十条干肉’作为他教书育人的直接回报。可见他办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财,这就是出发点的不同。
读书,至于当世,都是贫寒子弟获得更多选择、改变人生命运的不可多得的奋斗机会。能够在最适合学习的青年时期遇到伯乐一般的老师能够一直交流学问、探求真理,真是不可多得的一种体验和享受。不由得艳羡孔夫子的七十二门徒啊!
而且,在孔子看来,在他众多的学生当中,真正有用于国家的人才,往往不是依靠祖荫登上仕途的官宦世家之子,而是通过学习、依靠真才实学获取官位的乡野寒门之子。这真是一种穿透时代的卓越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