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载了微信读书,挑的第一本书居然是它,我记得多年前曾许下:永不谈、不看红楼。
初二时从父亲的书堆里偷偷挑了《红楼梦》,是1980年版的。
初读,吸引我的只是黛玉的才情和那份不矫揉造作,一句:口角噙香对月吟,让人顿生无数遐思,美好的夜晚,美奂的月亮下几位伊人边品茶边吟诗作对;吸引我的还有宝钗的大度、周全和抱负:东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凤姐儿的干脆利落,聪明泼辣;探春的聪明睿智和不卑不亢……虽然最终十二金钗都没有美好的结局,但我心里,她们都一样美好,那时年少的我看不出爱情,更看不出尔虞我诈,只是单纯欣赏她们。
后来看了很多的红学评论,把每个人物都剖析得过于透彻,我开始怀疑,我看的书是假的?
再后来,随着网络的发达,红学研究更是变本加厉,大家都说:曹公不会无缘无故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所以又深挖出来很多分析。最为火爆的算是刘心武大师了,我看得津津有味,觉得刘老师分析都很对,原来《红楼梦》不仅是一本百科全书,更是清朝某一段历史!
接着出来一位贾先生,直击刘老师,字字珠玑,反驳有力,意指刘大师误人子弟。那些日子红学界更加热闹,我还特意加了贾为51好友(当时非常流行玩51空间),关注他的红楼殿堂。又有一位风之子的微博,我也坐等更新,每天根据原著一段内容,分析出一段见解,非常独到,真心佩服他们的文学功底。
那时有网友留言,曹公:来来,给你笔,你来写。很是有意思。
网络越发达,看得越多,反而越迷糊了,到底红楼梦讲什么呢?怎么谁的分析都对?那些日子,晕里乎乎的,每天不看一篇评论,总觉得有事情没做。脑子都是胀痛的。生活质量也大大下降。活在他们的分析中,失去了自我。甚至在生活中与人谈起红楼人物,都会加上网上分析,大谈特谈,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突然醒悟,这些评论这些分析,与我何干呢?红学是养活了很多人,可我还没那水平,干嘛凑那热闹?每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可能最初,最单纯的读书,最好。
终于,在13年的时候,痛下决心,不再看红楼,不再谈红楼,一切和红楼有关的都不听,不看,不提。
最近,我是怎么又迷上红楼的呢?其实,是一群小孩子演绎的红楼无意中又吸引了我,他们真的演绎出了经典的味道,让网络上又刮起一阵红楼风,说实话,确实比前几年的新红楼好太多,那个剧也算雷人,看了几分钟,深觉恐怖。
写这文,就当纪念下红楼,纪念下87年的经典,纪念下永远的林妹妹~陈晓旭。
晓旭去世,我哭了,写了一篇悼文,可惜找不到了。
经典,永远都会留在我们心中。
闲来,用一颗平常心,再翻下《红楼梦》,不再评论,且赏诗,赏美文,赏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