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句:这封信,本质上就是古代的“策论”。(用大众不太了解的词汇。1引发读者的好奇,期望往下继续看。2凸显文章的重要价值。从而引起读者对作者和文章的重视。)如同“隆中对”一样,是对国家未来局势的判断和谋划。(以诸葛亮自比为后面做铺垫。1虽然自己是被动方,希望得到帮助,但不失尊严——不是我要求你,是你需要我。2用暗示的方法让潜在的帮助者产生一种荣幸——所帮的人不简单。)这封信的内容,将影响一大批人的眼前利益,因此注定了这封信很难通过“正规渠道”送到真正的国家决策人手里(1暗含文章的内容事关重大。引起读者重视。2谁都对“不应该”“被封杀”的东西感兴趣。借助读者的猎奇心态让他往下看。)。虽然它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长远利益!(1再次强调文章的巨大价值。2激发读者好奇心。我也是“所有人”之一,到底我能得到有什么利益呢。)我希望有缘看到这封信的每一个人,如果您真的关心我们的国家,关心我们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拜托您认真地审核这里的每一个字。 (激发民族感情。爱国的人会看,不爱国的人更要看——检验是否有不当言论。)如果您认为我说的是真诚且正确的,就请您想各种办法,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把这封信转送给有影响力的人。(为什么用如此直白和直接的方式?托以重任。让读者产生使命感感和成就感。)很可能您就是我期待的“上帝之手”,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很可能就是因为您的热心参与开始的。(给读者带高帽子。再次激发其使命感。)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物质极度繁荣的辉煌时刻,我却说一些“盛世危言”,很让人败兴。
修改博文:但是别忘了历史:罗马帝国就是在最辉煌的时候突然崩溃的,中国的汉唐明清,也是在极度繁荣的时候突然崩溃的。(1用简单确凿的事实把读者内心的质疑“现在这么好的世道,你瞎扯什么”直接否定掉。2让读者的心态从好奇,轻浮转为沉重。)
1、朱老师的改写是回答哪几个问题?2,3,7
2、目的:让大家再次重视本篇文章的价值
3、方法:“用历史做对比,让大家精神紧绷,意识到作者想要说的事情的重要性
4、目标:说给真心关心国家的人
5、角度:一位真心为国家考虑献计献策的老师
6、联系:上面一句说国家处于物质繁荣,这句提出物极必反,这句提出有种可能,在极度繁荣时奔溃
7、反应:在最辉煌时刻奔溃,是由于什么原因?我们的使命感更强
8、隐含:以史为鉴是多么重要;物极必反法则
9、延伸:我们是沉浸在当前的繁荣中还是看到了繁荣背后的危机和原因
修改博文而崩溃的原因,无不是人心的堕落,人欲的泛滥,道德的沦丧。
1、朱老师的改写是回答哪几个问题?无
2、目的:直接给出同样的历史发生的原因
3、方法:因果论
4、目标: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人,还沉浸在美好物质生活中的人
5、角度:敲醒那些还活在虚幻中的人
6、联系:上句阐述现象,这句阐述原因
7、反应:周围的人是不是都普遍觉得不开心,感觉人心都比较坏,不值得信任;自己看到这种现象深入思考了吗?还是被集体意识带着走
8、隐含:人心、人欲、道德;这些直指我们的内心
9、延伸:我看到了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了吗?是不是总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是不是总觉得大家都这样,我也应该这样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