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寡欲”就是少欲,和佛家所讲的“清心”是一个意思,但程度有所不同,“清心”有种超凡脱俗的意味,世俗人难以做到,“寡欲”却是可以做到的。人心不静,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
2.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3.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是在贪图物质享受中丧失殆尽的。
4.世人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永不知足,永不停止。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但在这个追求的过程里,他们要忍受着得不到和失去的痛苦,更不要说每天为了那超出人本身需要很多的物质财富所受的苦和累。
5.“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钱的符号“¥”;“福”字,左边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说,有地、有钱、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团团圆圆,这就是幸福。
6.什么是惜福呢?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气,就是知足,不要过度纵欲、过度地浪费我们的物质。
7.好东西不能常享用,这也是惜福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经常享用好东西,便会日久成习惯,一旦没有,就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如果一个人的日子过得太好,一旦发生什么变故,身体可能就会吃不消。
8.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情观照出人生的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轮皓月,大师的内心是何等空灵的境界啊!
9.咸有咸的滋味,淡有淡的味道。
10.一个不懂得珍惜的人本身就是一个不懂得幸福为何物的人。他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消费才能让自己感到有所寄托,内心随着物欲的横流而越发空虚。
11.西方有一句谚语说:“怀着爱心吃菜,也要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解决仇恨的办法不是报复,而是原谅。佛经云:“若有人因无知的恨而害我,我将用无私的爱来度他。”
12.怀着仇恨对仇人实施报复的人,也许对仇人的伤害还不足百分之一,可是他自己却在用自我惩罚的方式达到了伤害的99%。
13.“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流言最怕真相,在恰当的时候,我们摆出事实,敞开大门,流言自然无处遁形。
14.我们不必理睬造谣生非者,也无须惧怕那些闲话,当我们不为闲话所左右,闲话对我们来说也就毫无意义了。
15.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负面情绪。嗔的特相,是排斥、反击、凶恶、残暴。
16.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不要轻易和人发生争执,争来争去不仅会伤了彼此的和气,还会平添无谓的烦恼。”言语上的争执,并不能使我们得到什么。相反,还会让我们失去平静解决事情的机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后果。
17.静下心来想一下,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很少会有什么不共戴天的仇怨。但偶尔与人发生一些小的摩擦,却是常有之事。
18.如果有一天,当你跟爱人发生争执,你就让他赢,他又能赢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掉了什么?这个赢和输,只是文字上罢了,我们大部分的生命都浪费在语言的纠葛中。其实,在很多时候,争执并没有留下任何输赢,却失去了很多本应珍惜的感情!
19.因为我们太多次对强权和强者忍让,所以,对那些不如我们的弱者反倒咄咄逼人,反而不愿意忍让。真正的忍让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快乐和解脱。
20.人必须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想自己过得安稳自在,没有烦恼,就要做到减少欲望。
——弘一法师
21.金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的确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清楚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挣钱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但钱不是神,而是仆人,如果一个人被金钱奴役,反而成了金钱的奴隶。
22.生活是无奈的,有时它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你不想失去的东西。比如你深爱的人决意要离开你,你必须离开喜欢的工作岗位。你以为失去了它们,你的人生从此将一无所有,灰暗无光。这是因为你没有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也并不意味着失去。放下,意味着你的人生将重新开始。放下昨天的感情,意味着我们将获得另一段更为真挚的感情;放下昨天的事业,意味着你将重新开始另一份更适合你的事业。
23.再好的东西,如果它们已经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也不过是一堆垃圾。放下吧,放下昨天的荣誉,昨天的痛苦,昨天的成功。
24.欲望就像一条锁链,一个牵着一个,永远不能满足。欲望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无法泯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修剪自己的野心,让自己不做欲望的奴隶。
25.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完全消除它们。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去修剪它。放任欲望,它就会疯长,如果你能经常修剪它,反而会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
26.有的人沉浸在过去的幸福里,把现在的生活看成地狱,认为未来毫无希望;有的人则将自己封闭起来,一遍又一遍舔着昨天的伤口,还有人则一遍遍在心里计划着明天,或者为未来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