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讲了位置感
外人心目中的第一位
潜意识期待婆婆对媳妇比对她儿子,或者女儿是一样的或者更好,这就是位置感没有保证,高期待--就差
第二讲 边界感
三个圈有交集
有一个共同的交集是孩子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三个家庭之下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三个家庭之间的教育问题
结婚是两个家庭结合的过程
生活习惯,经济等不同,要有边界感
利用好中间人的角色(爸爸),欣赏,包容感的角度去介绍自己的媳妇儿
婆媳之间生气了,老公去沟通
大家像队友一样去相处
爸爸(老公)的角色要做好,架起好的沟通桥梁。
六个聚光灯下长大的,并不一定轻松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得规则
助力还是压力?
爸爸妈妈才是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
比如叫公公不要怎样,偏怎样
只要父母不是完全撒手不管,都不会太大影响
0-3岁全部放手老人带,再回到家庭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诸多要求,没办法去影响,叛逆孩子的角色。
0-6岁,再忙再累。不要丢失第一重要他人的角色,关系链接爸爸是新家庭的天,妻子是地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紧密
婆婆要慢慢退出来,对于一个人来讲不容易
媳妇儿加入不了的着急,婆婆不愿意放权家庭关系和工作关系不同
家庭关系是处不好,没办法辞退的
如果就以分手为解决方案的话,智慧和成长是不会提升的
提升高情商的交往能力
思维模式不改变的话,走老路的
依然得到类似的结果
家是一个修行道场
6还是9
立场不同,看到的结果不同
这种争论没有意义
赢了理,失了爱
建议倾听对方的生命故事
采访婆婆
会提问,是跟别人链接的最好的方式。对方知道被倾听,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