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芒种到来,农民们便开始忙碌地在田间耕种。
每年芒种前后,在农家房前屋后的大树顶上,总有布谷鸟不知疲倦地日夜鸣叫,“布谷布谷”,响亮的叫声仿佛在提醒农人们及时下地播种。
不过,大家可别以为布谷鸟就是勤劳的典范。在养育子女方面,它们可是不折不扣的“寄生虫”。
01
每到繁殖季节,大多数鸟类会不辞辛苦地衔草筑巢,产下鸟蛋后,耐心地趴在自己的小窝里孵化下一代。布谷鸟则是一个例外。
布谷鸟不仅自己不孵蛋,还总是趁别的鸟类外出觅食时,偷偷把自己的鸟蛋放到其它鸟类的巢里。狡猾的布谷鸟还会搬走鸟巢中大小相似的一只,以防止被发现。而被骗的鸟类通常是体型较小的苇莺。
更残忍的是,小布谷鸟孵化出来后,出于本能,第一个动作竟然是把鸟巢中其余的蛋都推出去,使自己成为唯一的幼鸟。失去亲生骨肉的养父母似乎毫无察觉,尽心尽力地养育小布谷鸟。
02
人类社会里,有不少比布谷鸟更贪得无厌的投机寄生者,他们以各种巧妙的伪装欺骗轻信的人群,比如著名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得名于19到20世纪的意大利裔投机商查尔斯·庞兹。庞兹1903年移民到美国,1919年开始策划阴谋,制造投资假象,向投资者许以3个月内40%的高额回报。
庞兹把新投资人的钱当作盈利付给最初的投资人,引诱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狡猾的庞兹在7个月内成功吸引了三万名投资人,并持续了一年,直到资金链断裂,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才如梦初醒。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在中国被形象地称为拆东墙补西墙,也叫空手套白狼。简单地说,就是用新投资人的钱向老投资人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制造投资赚钱的假象,进一步骗取更多的投资人加入。
近十多年来国内P2P平台兴起,鱼龙混杂,最后倒闭跑路、坑害投资者的非法平台不在少数。
一些人把自己的血汗钱投到非法平台,梦想长期获取高于银行存款的高额利息回报,最后血本无归,就是中了类似庞氏骗局的圈套。
你贪图的是一点点利息,人家算计的却是你的全部本金。为蝇头小利而损失全部积蓄,因小失大、被迫“踩雷”的教训可谓深刻。
03
有人在网络信贷平台上“踩雷”,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物上频频中招,成为“剁手族”而难以自拔。
当你在网上选购服装时,面对屏幕上令人眼花缭乱的页面,以及各种折扣优惠,选择越多反而越难以选择,最后挑花了眼,选购了实际上并不一定适合你的物品。
不少人冲动之下买了一大堆衣服,却不常穿,甚至一次都没穿过。不少人觉得自己的衣橱里永远缺少一件最满意的,所以一再剁手,抵制不了诱惑,又无可奈何。
抵制诱惑的最好办法是远离诱惑,减少上网购物。俗话说:买的不如卖的精。每年双十一大促销,商家盯着你的钱包,赚得盆满钵满。你以为自己捡到了便宜,实际上可能花费了更多不该花的。
不论是“踩雷”,还是“剁手”,细究之下,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都受到大脑中的不同次级自我的影响。
心理学教授道格拉斯·肯里克和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合著的《理性动物》一书明确指出人的大脑中至少有7个“次级自我”,https://www.jianshu.com/p/775add9e0c5b这7个“次级自我“分别是:自我保护型、避免疾病型、社交型、社会地位型、择偶型、留住配偶型和育儿型。
人们投资与消费的原因源于多个次级自我的掌控,这些次级自我出于进化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决策。
社交需求促使人们为手机产业不惜花费大把银子;地位需求刺激人们追求高收益、豪宅名车、品牌奢侈品;安全需求拉动了家庭安保消费;健康需求消耗了大量洗护产品;对配偶、家庭和育儿的需求,带动了婚庆产业、玩具产业以及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制造者、营销者和消费者之间,处于寄生与共生的状态,相互依存。
结语:
每一个次级自我,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这把剑,可以让你事半功倍;错误使用这把剑,却能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如果你不想被次级自我牵着鼻子走,就得小心提防身边打着各种伪装的“布谷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