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别传,在东汉末年出现,在西晋时代渐渐形成,至东晋末年发展至高峰。至于东晋以后的南北朝时代,这种人物的别传,又被另一种以人物类型归纳后的类传所代替,如孝子,忠臣等传,在南北朝时发展到高峰,这是一个社会经过解构后重组的前奏。而以个人为主体的人物别传,其形成和发展是史学脱离经学独立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和这个时代的思潮和社会变迁有密切关系。单纯以个别历史人物为单位的别传,是魏晋史学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史学写作形式。
肇创于司马迁《史记》的列传,和流行于魏晋间的别传,是中国传统史学两种不同的写作形式。虽然列传和别传表面都是以人物为主,但是其表现意义却不同。列传以人系事,和以时系事的编年体本纪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正史纪传体的版型。至于别传,是一种以个人为单位的传记。以传叙人,比较注重个人在群体社会的表现,促使个人意识觉醒。
在魏晋杂传中,最能突出时代史学特色的就是志异。这一部分志异作品在唐宋以后划入小说,但在魏晋时代却被视为真实的存在而进入史学的范围。这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发展而促成的。因为中国的小说最初出于方术与方士,而魏晋玄学本身就具有方术的倾向。同时这种方士的思想随着当时所流行的道教又与大家士族结合,使得当时出现了名士方士化的倾向。这也使得魏晋个人意识的自觉随着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使个人的感情与个性,都获得一个充分发挥的机会,形成儒家道德规范以外的个性新类型。因而也就出现了更多的别传,志异。这也是对于非儒家的新价值观念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