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读书笔记: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制度等生产的四要素角度的分析是经典的分析视角。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逐年增加,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再加上环保政策的收紧,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趋势非常明显。对于中国的制造业的前景,很多人是持悲观态度的。

2019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曾经提到得道研究团队对中国新制造业的研究,当然,他是乐观的,认为中国仍然占据竞争优势。

施展的研究让我们从更加宽阔的视角增加了对中国制造业的信心。

那么,中国新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何在?答案就是:中国庞大的供应链网络。“它极为深刻地改变了过去我们所熟悉的经济逻辑”。

正是这个强大的供应链网络,让企业可以将生产成本控制到非常低的水平,让我国在无论高低技术的行业中,即便在要素价格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仍然能有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占据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领域,创新是第一要素,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创新中心,同时,一个同样明显的趋势是:美国的创新能力需要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结合,才能使创新实现产业化。即:美国创新、中国生产、全球销售。

中国之所以有强大的承接外包的能力,奥秘就在于我们庞大的供应链网络。这个能力建立在同时满足效率和弹性两个要求。一般来说,高效率就得专业化,而专业化与弹性是一对矛盾。而中国通过供应链网络在不同位阶上同时实现了效率和弹性的要求:供应链网络中单个的中小企业极度专业化,他们生产的是被拆解到极为基础的元素的零件,这些极为基础的产品,通配性非常好,可以依照上游订单的要求不断动态重组。供应链网络的规模越大,网络里的中小企业就越多,分工越深,效率越高。这个网络的规模超过某个临界点后,在成本控制的能力上就出现质的变化,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吸纳对供应链有需求的制造业。因此,全球的中低端制造业都向中国方向转移。而近年来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实际上是供应链中一部分生产环节的“外溢”,他们无法取代中国的制造中心的地位。

全球的经贸体系已经逐渐形成一种“双循环”结构:中国的制造业与西方的创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之间是一个经贸循环;中国的制造业与不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之间形成了另外一个经贸循环。中国处在连接两个经贸循环的“枢纽”。这个双循环是横向的,另外还存在一个资本的纵双层循环结构:美国所主导的全球资本循环位于上层,覆盖在各种实体经济循环之上;实体经济循环位于从属性质、处于双层循环的下层。

在这个多元复合结构下,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仍然在西方、在美国,西方仍然是世界资本秩序和创新能力的中心。而中国则是发动机的传动轴,依靠中国,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循环和转动。但这一新的结构,对现有全球经济治理秩序正带来严峻的挑战。这是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形势的重要前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演讲|罗振宇 整理|闻柒先生 『我们的2017』 还有三个半小时,2017年就要过去了。每个人的2017应该都不一...
    闻柒先生阅读 1,527评论 0 16
  • 中午,窝在阳台的椅子上,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推拉门上倒印出自己的身影,略显憔悴的我,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那一刻...
    北北and南南阅读 246评论 2 4
  •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今天七夕节,听手机上传送的关于节日的音频,非常应景。感赏有心人的推送,让我可以细致...
    苇絮轻扬阅读 262评论 1 4
  • 课程内容 这一节主要讲了科学管理的历史,所谓科学管理就两点,你来猜一猜?老师举了个餐馆后厨的例子。本来是一个人切菜...
    viphhs阅读 616评论 0 0
  • 夫妇之道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鸡汤,教诲孜孜不倦,可大多也是看了感慨,过了无奈,总是按照自己原有的模式在日复一日的欢...
    圆圆心理阅读 632评论 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