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总有一段迷惘的时期,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身上带着特殊的忧郁,仿佛自己是是一个处于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诗人,总是哀叹,感伤,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感伤什么。那段时期像极了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画面。
曾经种种,不过如浮梦,只当是懵懂无知。读诵古诗是也不过是背诵下来,不过是小和尚念经,总是不解其意,囫囵吞枣,以为懂得其中一二,便沾沾自喜。韶华如剑,少时再傲,也抵不过时间这一抹冲淡剂。这把剑开始锋芒毕露,或许有得一二剑锋,给了青年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的志气,但他同时也告诉你少时凌云志,而没有许诺给你现在,以及遥不可及的远方。
人都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如今才懂得这理,似乎太晚了一些。但认识到总比不认识到要好。苏洵不也是二七才发奋读书,我也不过一十有八,算不得迟,算不得迟。
朗朗上口的诗文从小熏陶,可其中滋味又有谁明了。我们没有身处于盛唐时期的繁华似锦,没有处于政治动荡的后唐,自然体会不到诗仙的旷达洒脱,理解不了子美笔下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不懂李清照笔下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只当她写写项羽。我不懂王勃笔下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的怀才不遇,只当做它是纸上文字,从不回想过其中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