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8
——在语境中思考和丰富表层认知
今日再次回顾第三次课程实录。
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专家和新手的差异,其内容早已不新颖,我自身也看似十分“熟悉”了,但转念一想,如果仅仅是明白了这些差异的表层阐释,这和学生记住单词的表面中文含义有何区别?
本质上,这都是陈述性知识,只是知识学习的浅层,还远远达不到内化和运用。就像学生学习词汇最好的方式是在语境中使用,对于我自身而言,最好的理解,也应该是放在语境中去剖析,专家型教师的思路究竟是什么。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上更具专业性和实效性,近日开始阅读专业书《初中英语教学关键问题指导》,这本书由上海市教研员团队打造,权威性极高,更可贵的是,其中涉及到英语教学中的种种课型及详细的案例、策略指导,既有理论指导,又具有实操案例。我首先阅读了词汇教学部分,这里给出的两个关键问题分别是:
1.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和拼读规则,提高词汇识记效率?
2.如何帮助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汇的确切含义,加深词汇知识的深度?
词汇部分的教学,的确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点,但也往往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痛点。书中指出,词汇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被动接受,忽略学习体验和习得过程。那么从专家角度来思考,如何突破?
专家与新手的一大差异,在于有意义的信息模式。在如何看待词汇教学和词汇本身上也反映了这种差异。书中鲜明地指出词汇的立体价值(如教词汇,实际上是教文化,教情感,教思考),更着重从意义模式角度来探询突破之道。比如探询词汇学习的规律,有英语特有的拼读规律、构词规律,如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举例、分类、语境、自主学习。书中把这些方式方法作为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不仅仅是从实际效果考查的,更是基于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的大量知识而推导出的结果。
那么学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词汇知识会是怎样的呢?它的意义化表现在哪里?
1.从音、形、义立体地掌握了词汇的面貌和内涵。拼读规律关注了词的音,构词法关注了形,同时这两个策略使得学生的词汇学习不再陷入孤立当中,而是以规律为网,超链接出更多相似的单词,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2.注重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在给出的案例片段中,教师不是为了教单词而教,而让千方百计地让词汇回归到会话、阅读的语境中,激活学生的推测、辨识的能力。例如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suggestions ? 教师给出了一串并列的反义词:Possible or impossilbe? Necessary or unnecessary? Comfortable or uncomfotable? 在这里,教师没有明确地提出构词化上的知识,而是通过呈现,让学生在理解中自然地感知和理解构词法中加不同的前缀形成反义词的词汇现象,因此在这个语境中丰富了学生的理解,根据识记理论,这种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显然比教师机械地教授,学生机械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
以上的分析仅仅是管中窥豹,见微知著,但学习了专家与新手的差异之后,通过反复的啃读,至少收获了一点:与其复制专家或者专家型教师的做法一百遍,不如认真地研究其思考的方式和角度一遍。这就像《学习之道》的作者,连续不断地沉浸在复杂棋局的钻研与思考中,甚至达到数小时的忘我。然而正是这些持续不断地研究和思考,让他得以走进国际象棋的桃花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