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谈论这个话题,似乎有些尴尬,可这确实又是我内心所想。
这周心理课,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人一段励志的故事。
桂海潮,80后,首位非军人,且戴眼镜的航天员。出生在云南边陲小镇的农村孩子,2003年读中学时看到了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上天这一消息,他大为震惊,立下了要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所建树的宏愿。
图片
中学时代还在想着宇航梦想,这放在现实中,肯定会不断地有人打击你,奚落你,劝你现实点。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正道。
夜以继日努力学习的桂海潮在高考时,取得了县理科第一名的好成绩,以他当时的分数,报考北大完全没问题。上北大多荣耀,父母会以你为荣,学校会以你为傲。志愿填报时间截止到晚上12点,可到11点时,高中班主任还在跟他讨论要不要报北大。
桂海潮内心始终记得自己的梦想:希望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所贡献,最终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同学说:“桂海潮不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整个专业最勤奋的,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图书馆的路上,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实验室的路上。”
一路北上,从小镇做题家到摘星星的人。人们往往看到的是他星光耀眼与勤奋努力,却忘记了2003年10月份,那个梦想发芽的时刻。
像桂海潮这样的人,努力到苛刻,勤奋到吓人。与其说他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勤奋,我更愿意相信一切的源头是内心那颗梦想的种子在不断滋养,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我对同学们说,看到这样励志的榜样,通常我们觉得会很无力,觉得自己再怎样努力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甚至连周末推开手机,坚持写完作业都是很困难的事情。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我们的动力源出现了问题。
记得曾经我问大家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止一个同学脱口而出:挣大钱!
即使是打趣,也能折射出思想的一些苍白。这样的理由是断不能支撑我们如逆旅般的学习生涯。靠外物建立的意义很容易崩塌,且容易出现困顿,也更容易出现停止和怀疑。
如果当年桂海潮选择北大,他肯定还会是比较优秀的那批人之一,但他爆发的能量未必有现在这么大,毕竟这是来源于梦想的动力。
图片
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不断地强调他努力奋斗的理由是:让别人因为他的存在而幸福。
我所喜欢的博学的魏智渊老师追求的理想是希望自己能在知识面前达到自由的状态。
这些人都很厉害,他们所追求的从一开始就超脱了世间的名与利。
无心插柳柳成荫,用李老师的话说所有的名与利都是额外的奖赏,当鸟儿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起来了。
趁年轻,我们要勇于追梦、逐梦,越纯粹越好。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即使实现不了,至少我们还在路上,胸膛里心是火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