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十有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
三月,公如京师。
夏五月,公自京师,遂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伐秦。
曹伯卢卒于师。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冬,葬曹宣公。
【传】
十三年春,晋侯使郤锜来乞师,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
三月,公如京师。宣伯欲赐,请先使,王以行人之礼礼焉。孟献子从,王以为介,而重贿之。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
成子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是以有殽之师。犹愿赦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译文
【经】
十三年春季,晋侯派遣郤锜来鲁国请求援兵。
三月,鲁成公到京师。
夏季五月,成公改道而行,去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邾人、滕人一起征讨秦国。
曹宣公庐在军中去世。
秋季七月,鲁成公从征讨秦国的战场上回来。
冬季,安葬曹宣公。
【传】
十三年春季,晋厉公派遣郤犫来鲁国请求援兵,处理事情态度不严肃。孟献子说:“郤氏恐怕要灭亡了吧!礼仪,是身体的躯干;恭敬,是身体的基础。郤子却没有基础。而且作为先君的嗣卿,接受命令而来请求出兵,想保卫国家,但却怠惰,这是不顾国君的命令,不灭亡还做什么?”
三月,鲁成公到京师。宣伯想要得到赏赐,请求先行出使。周简王用对普通外交官的礼仪来接待他。孟献子跟从成公,周简王把他作为成公的第一位外交官,而重重地赠给他财礼。成公和诸侯朝觐周简王,接着就跟从刘康公、成肃公会合晋厉公进攻秦国。
成肃公在社神庙接受祭肉的时候,不恭敬。刘康公说:“我听说:百姓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这就是所谓生命。因此就有动作、礼义、威仪的准则,用来固定天命。有能力的人保持这些可以得福,没有能力的人败坏这些足以取祸。所以君子勤于礼法,小人竭尽力量。勤于礼法莫过于恭敬,竭尽力量莫过于敦厚笃实。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各安本分。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夏季,四月初五日,晋厉公派遣吕相去和秦国断绝外交关系,说:“从前我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合力同心,用盟誓来表明,再用婚姻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于晋国,文公到了齐国,惠公到了秦国。不幸,献公去世。穆公不忘记过去的恩德,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在晋国主持祭祀,但又不能完成重大的勋劳,却和我国有了韩地之战。后来心里又有些懊悔,因此成就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君王的边界,我们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的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拚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使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国有大功劳于西方秦国之处。
不幸,文公去世,穆公不善,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以我们晋襄公为软弱可欺,突然侵犯我们的殽地,断绝我们同友好国家的往来,攻打我们的城堡,绝灭我们的滑国,离散我们的兄弟之邦,扰乱我们的同盟之国,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君王过去的勋劳,而又害怕国家的颠覆,这样才有殽地的这一战役,但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赦免罪过。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谋害我们。天意保佑我国,楚成王丧命,穆公因此不能在我国称心如意。
《左传》喜欢预言,郤氏在晋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所以傲气十足,孟献子因此预言郤氏的灾祸降临,果然几年后应验了。刘康公预言成肃公命不久矣,几个月后就应验了。宣伯积极谋求赏赐却没有得到,孟献子没有刻意追求却得到了周王赏赐,所以人行事时也不需要太重的功利心,往往人算不如天算。
吕相绝秦这一段号称千古檄文之祖,历来受到颇多推崇,只是我并不太喜欢,这篇文章虽然气势磅礴,却难免或小题大作,或借题发挥,或歪曲事实,实非君子所为。不过,我还是分为两段来仔细学习,主要是因为文中提及许多历史故事,正好藉此复习一下。
晋献公和秦穆公时期,是秦晋两国的蜜月期,两国互相联姻以至于秦晋之好的成语流传至今。晋献公末年骊姬之乱发作,重耳和夷吾外逃,僖公九年(前651年)晋献公卒,里克先后杀了两任晋国继承人,夷吾重赂秦国,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国继位是为晋惠公。惠公继位后背信弃义,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国因此伐晋,韩原之战晋惠公兵败被俘,在姐姐秦穆姬的强力求情下,再加上国际国内形式影响,晋国也派人积极游说,晋惠公才得以被放回国。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晋惠公卒,晋怀公即位,而晋文公重耳也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争位,几个月内晋文公就成功即位。晋文公征伐东方诸侯使之朝秦这些事《左传》前文没有记载。围郑之事在僖公三十年(前630年),完全是晋文公为报复展开的军事行动,拉上了秦国,才有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千古名篇。至于殽之战事在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本来是秦国侵郑未成后,顺手掠夺一下滑这样的小国,是晋国主动伏击并全歼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