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意外收获看到这本书,开篇就是谈认识自己,就格外喜欢,这才是关键!
佛家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想这里的“精进”应该是以智慧和慈悲为前提的。这就是智悲双运。缺乏智慧,你就不会了解自己;缺乏慈悲,你就不会接纳自己。缺乏智慧,你就不会了解众生;缺乏慈悲,你就不会接纳众生。
需要调试的话,我可以远程操作。我每一次跟它互动,对它来讲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这个机器会跟我磨合得决策和风格都一样,思维方式也一样,价值观趋近。(这不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吗?)
人工智能可以自己调整、自己学习、自己改变,(我们生来就有这能力,却被很多人放弃了)
樊登: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目前“吃瓜群众”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不算成功。所以,就当是废话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说一些。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动。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居然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长大会情商比较低?因为他对电视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发育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反馈我,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埋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修复所有的伤,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最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你今天有点儿钱又有点儿闲,这正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机会。如果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工夫只用来玩游戏,那当然无可厚非,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但万一,你突然灵光乍现,想要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怎样思考人生的,那请你不要放下这个善缘,也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你要对时间有点儿信心,在时间的严格筛选之下,还能够在书店里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多半值得我们了解一下。好的书最终都会把你引导向同一个方向——认识你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不能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还有没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中所说的东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这对于想要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开始想自己的惯性和本质了,有人说上帝就会发笑。但谁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西方文化中讲:“什么叫作我?我是我的观察者。”当你能够找到那个自我的观察者的时候,其实你就是在修炼自己的正念。我们都是自己的观察者。
禅宗讲“当头棒喝,主人翁何在”。意思是,现在做主的那个人是你吗?现在你体内做主的那个人是你吗?
智人数据处理系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知革命,此阶段将大量智人连接为单一数据处理网络。这一点让智人拥有超乎其他动物物种的关键优势。
第二阶段是从农业革命开始,其间发明了文字和金钱。农业让更多人生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地方网络,各自拥有数量空前的处理器。
第三阶段始于大约500年前,人类合作的重力场最终摆脱了离心力。各个团体融合形成城市和王国,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想象着要建立涵盖整个地球的单一网络。
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始于1492年,早期的现代探险家、征服者和交易商一起编织了覆盖整个世界的几条线。这些线越来越坚实、紧密,到了21世纪形成了钢铁和沥青构成的网络。更重要的是,信息能够在这个全球网络里越来越自由地流动。
如果我授权谷歌来帮我投票,就能摆脱这样的命运了。谷歌把我过去四年的点点滴滴都记得清清楚楚,知道怎么看公关人员华而不实的口号。谷歌投票时,依据的不是当下瞬间的心态,而是集合所有生化算法真正的感受和兴趣得出的结果。那正是所谓的‘我’。”
从这一点往下延伸,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自我”往往也是虚构出来的。
这个接近佛法,佛法看“我”,是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存在的,所谓的“自我”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现在,科学家们发现人的所谓“自我”的感觉也是大量算法的结果,是一种各种事物的普遍结合。
人们产生的所谓“自尊”“自我认同”的感觉,其实只是一种算法。
正念就是要盯住自己、观察自己,知道自己此刻的状态,体会身体的行动时刻和体悟时刻。
人类有两种能力:一种是能够跨越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桥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叫作行动时刻;另一种能力叫自动化,就是当你对一件事熟悉了以后,就会让它走上自动驾驶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做很多事,甚至没有觉知。
人们的行动时刻给了人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途径,而体悟时刻润物无声,它教会我们感受和经历身边的一切。
我”被称为“我是我的观察者”,就是能够跳出观察自己的那个人,才是你自己。这在我们东方的文化中,也是一种境界,是“上天堂不增,下地狱不减”的一种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已经跟过去大不相同了,哪怕跟十年前比,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的精神世界还生活在石器时代,我们现在的愤怒、痛苦、欺骗、嫉妒、羡慕,这些直觉和过去的人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如果你不下功夫,让自己的精神层面有所进步,你就是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中的原始人。
我们先要停下来认真地看看自己,看看自己此刻的状态。
通往智慧之路的首要任务是对镜自省,少说大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