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谢谢原图作者)
01
乐韵的故事,看得人心疼。我将永远为她保留一声叹息。
她长得那么美,灵魂如此高傲,对电影艺术一度心存崇高追求。奈何,她的结局一如《红楼梦》里的尤二姐,年纪轻轻便万念俱灰,香消玉殒,令人惋惜。
有人说,如果当年没有放弃出演“王熙凤”,乐韵的人生将会是另一个版本。
1984年,17岁的乐韵凭借《相逢在大篷车上》的“女一号”一炮走红。同年,她顺利走进《红楼梦》演员训练班。
当时,乐韵是公认的“剧组最漂亮的女孩子”。她和周月、邓婕,成为87版“王熙凤”的三大候选演员。
从长相和年纪来说,17岁的乐韵最符合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
邓婕曾这样形容乐韵:“屏幕上的她比平常看上去还要漂亮!那柳叶般的俏眉,流盼的丹凤眼,苗条修长的身段…我真有点嫉妒她了。”
就连化妆师也对邓婕说:“就凭眼睛,你也争不过乐韵。”
如果不是乐韵一意孤行放弃“王熙凤”,这个角色属于她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不过,也有人表示质疑:即便乐韵出演了“王熙凤”,也未必能演好。乐韵比较乡土风,没有邓婕那般雍容华贵。
角色和演员是互相成就的,邓婕演出了王熙凤的神韵,在观众心中她就是“王熙凤”。就像陈晓旭在大家心中就是“林黛玉”一样。
02
对于这个观点,我表示赞同。
虽然拥有吊梢眉、丹凤眼、修长身段的乐韵,在外形上极像王熙凤,可她脸上看不到王熙凤的那份毒辣与精明。
邓婕则恰恰相反。她长相上不如乐韵那般惊艳,身材上不如乐韵那般修长流畅,可她非常上镜,一旦扮上妆,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像极了王熙凤。
俗话说,“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王熙凤这个角色最终落到邓婕身上,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她的努力,天赋,智慧有目共睹。
没有出演王熙凤,不代表乐韵就不是好演员。毕竟,17岁那年她已凭借《相逢在大篷车上》的“女一号”一炮走红。
按照当时的势头判断,纵使错过王熙凤这个角色,乐韵星途也是一片璀璨。
她人生的转折点,始于听信一个男人的花言巧语,毅然决然地跟他去了香港。
那个男人叫罗烈,邵氏电影演员,比乐韵大27岁。他跟乐韵保证,只要跟他去了香港,就会有大把大把的好资源,成为大明星指日可待。并且,他还许诺要娶她为妻。
在母亲的怂恿下,19岁的乐韵跟罗烈去了香港。
03
一到香港,罗烈不是积极给乐韵寻找资源拍电影,兑现当时把她捧为大明星的承诺,而是将她安排在别墅里“金屋藏娇”。
醉心于电影艺术的乐韵,自然不甘心过这种金丝雀一般的豢养生活。
罗烈只得将乐韵介绍到嘉禾旗下的公司。因为有罗烈的推荐,再加上美貌高挑的出众外形加持,乐韵被公司接纳了。
还是前面所说的那样,机遇只会光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由于不会讲粤语,普通话也说不好,乐韵只能在一些低成本的影片中扮演配角。
跟事业的不如意相比,乐韵在感情上面临的打击更具杀伤力:罗烈的原配唐嘉丽知晓了丈夫的婚外情,气势汹汹地赶到别墅,扇了乐韵几个耳光,并把她赶了出去。
乐韵终于知道罗烈迟迟不肯娶她的原因,原来他早已是已婚人士。
即便是到这个时候,乐韵对罗烈仍旧心存一丝希望。她以为罗烈待她是真心,有朝一日他肯定会跟原配离婚,转而与她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万万没想到,罗烈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声誉,居然一面宣称是她勾引了他,一面坚决地回归家庭,此后再没给过她任何生活费。
04
小三事件被媒体铺天盖地曝光后,乐韵声誉受损,演艺事业愈发举步维艰。
事业爱情双失意的乐韵,人生陷入到谷底。这时候的她,特别需要有人给予安慰、支持、鼓励。
倘若有人在乐韵这段至黑至暗的时刻,及时给予她战胜困境的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勇气,她也不至于万念俱灰。
在那段最难捱的日子里,乐韵妈妈从上海来到了香港。她是打算来香港跟着女儿享福的,着实没想到女儿会过得如此落魄、黯淡。
换作大部分妈妈,在女儿遭遇困境时都会尽心尽力给予女儿安抚和信心,而乐韵妈妈却是一个十足的奇葩。
她对女儿一天到晚没有好脸色,还各种碎碎念,谁谁的女儿榜上大款了,生活过得多好多好了;再看看自己的女儿,真是白瞎了一副好皮囊。
妈妈的冷嘲热讽,终于日积月累地成为压垮乐韵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1995年,28岁的乐韵擦完玻璃,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楚,不堪承受的她,从13楼一跃而下。
死之前,乐韵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就是这样没用的人,最多死了吧!”
乐韵的生命,最终被定格在了28岁。
05
令人更加寒心的是,乐韵死后,她的妈妈竟然以“白发人不送黑发人”为由,拒绝见女儿最后一面。
幸好有圈内好心人林建明挺身而出,她以演艺人协会名义,替乐韵妥善办理好了身后事,算是给了乐韵最后的体面。
乐韵的人生令人唏嘘。老天爷给了她如此美貌,如此机遇,不谙世事的她却一步错步步错,未到30岁就已芳华陨落。
没有智慧来保驾护航,美貌其实是种负担。
想要有璀璨夺目的人生,首先要沉下心来,目光放长远一点儿,不为眼前的浮华遮住双眼。
更不要贪图走捷径、把人生过多地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还是靠自己最好。”这句话永远是金科玉律。
作者:姜燕妮,每天至少写3000字,每周坚持读2本书。白天职场打拼,晚上带娃看书。你用文字点亮生活,天天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