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依恋策略是进化的结果,它使得婴儿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后者的情感调谐能够使婴儿在惊慌时,将依恋对象体验为安全港,同时也能够体验为安全基地,从而使婴儿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但是,当婴儿的情绪信号唤起了照看者调谐失误的反应,这种反应会打击婴儿寻求接近的天性以及自主性,那么原发依恋策略就失效了,更准确的说,此时婴儿会调整他的依恋策略来适应(不安全的)照看着特定的脆弱,这样婴儿会发展出继发依恋策略,表现为依恋行为系统的降低活性或者过度激活,我们也可以把婴儿期的这种策略看作是心理防御的开端,它源于婴儿必然的努力,即便这种策略有时不管用,也要努力试图在最坏的情境中获得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去适应依恋对象,后者自身的防御已经损害了他们互动的调节婴儿情感的能力。他们与亲密关系相关的情绪、欲望及满足都处于未整合的状态,成年后毫无疑问对亲密关系的回避,限制了他们在深层感受、性的表达、健康的依赖以及信任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从采取过度激活策略的患者身上,我们可能看到的歇斯底里或边缘的人格特点。过度激活策略强化了个体的无助感,妨碍了将关于自我或他人的积极感受加以整合,至少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这些积极感受可能带来降低依恋系统活性的风险,而这是他们情绪上赖以生存的系统,其次过度依赖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反而容易激发起他们原本无意识中千方百计要避免的被抛弃感,过度激活的防御也损害了关系中相互性的发展,损害了思考或行为上的自主性,当然也妨碍了妨碍了情感调节。
未解决型成人学会了使用降低活性和过度激活两种策略,这些成人往往有与依恋对象相关的创伤经历,既唤起了他们对亲密的回避,同时又唤起了被抛弃的恐惧,这类患者明显的自我破坏行为,代表了他们过去和现在都试图尽可能的自我保护,以对抗矛盾的冲动和淹没性的感受,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要促进的整合具有多重维度,包括(但不限于)整合创伤性体验和解离的情感,以及修复这些患者在自我和他人形象中的分裂,成功的整合有赖于我们创造日益深厚的安全依恋——安全感港和安全基地的能力,这种安全依恋自身就成为患者的力量之源,去容忍、调整以及沟通以前难以承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