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
2、时间跨度:1790年—1842年
3、重要名词:大国对决 贸易顺差 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 马戈尔尼访华
4、重要人物:道光帝 林则徐 关天培 马戈尔尼
东西方的大国
正当大清帝国处于康雍乾盛世的时候,在西方欧洲的北部,崛起了一个新型强大的国家:大英帝国,这是由于欧洲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
据经济学家们分析,清道光年间中国的GDP,大约占到了全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是当时英国的五六倍以上。大清帝国虽然长期闭关锁国,不重视对外贸易,但凭借本身巨大的体量,仍然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主角。
东西方两个大国,距离遥远,跨海万里,会有交集吗?
贸易顺差
中国很早就把自己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行销到中亚和欧洲,包含英国。
17世纪的英国,它的工业品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但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英国与中国的贸易却显现出巨额的逆差。英国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丝织品和瓷器;为了贸易平衡,英国急需把自己的工业品,如纺织成品和金属制品销售到并不迫切需要的中国。
但是英国就是打不开中国的贸易大门,因为中国只设立了一个通商口岸,这就是官方指定外贸机构——广州的十三行;而且有相当复杂的贸易程序。
虎门销烟:战争的导火线
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政府采取了卑鄙和不道德的手段,即通过其海外殖民地印度的公司,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欲望。四十年间,不但从中国掠夺走大量的银元,而且鸦片直接摧残着中国大量烟民的体质和灵魂。
于是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此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了。
投降派和主战派
清廷中以穆彰阿为首的一些人物,一直是反对林则徐禁烟的,不断地造谣和中伤,导致林则徐被革职。英军来进犯的时候,总督琦善不但不抵抗,反而吃里扒外,给侵略者让路和馈赠食品。
坚决抵抗的一派是以林则徐、关天培为首的官员,以及大批下层军官。
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皇帝,对远方英国的一无所知,面对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势,表现得犹豫不决,左右摇摆不定。道光帝先期支持主战派,后来见军事失败又转向支持投降派去谈判乞和。
为国捐躯的英雄
虽然林则徐被革职后发配新疆,但是基层官兵和人民与侵略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在历时两年的鸦片战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1841年1月,英军进攻虎门外大角炮台,副将陈连生战死!紧接着英军进攻虎门,水师提督关天培孤军作战,带领部下全部壮烈牺牲。
8月至10月间,英军进攻定海,守将葛云飞率领士兵200人,英勇抗击侵略者,他全身受伤四十多处战死!
1942年6月,英军进攻吴淞口,守将陈化成孤军无援,亲自执掌战旗督战,全身中弹十八处吐血而死!
更有广东三元里一带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与英军作战。前后一共杀死侵略者二百多名,杀伤数十名,缴获了部分洋枪洋炮。
军民的爱国精神,与清廷的动摇不定,部分官吏的投降逃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诗赞曰:
男儿事驰驱,许国期马革。
忠孝矧两存,更足光史册。
战争结局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同意向英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从而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导致自身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发了小农经济的逐步解体。此后法国、美国纷纷趁火打劫,谋取同英国同样的所谓“最惠国待遇”。
英国使团访华
十八世纪英国已经是西方霸主,不但有很多海外殖民地,而且其工业品已经销售到世界各地。
早在1793年,英国就派出一支外交使团,访问当时的中国。他们主要是想解决双方贸易问题,一是英国的贸易逆差,二是开放中国沿海市场。
英国使团给当时的乾隆皇帝带了几百件礼品,但其外交目的最终没有达到,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乾隆皇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个不知居处何方的蛮夷之国的请求。
以马戈尔尼为首的英国外交使团,本次来访却深刻地认识了当时的中国国情。他们认为当时的清朝政府盲目自信、不可理喻,政府专制程度高,国民并不富裕,工业体系更是为零。回国后他们开始研究武力进攻中国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中英之战是历史的必然。
马戈尔尼把当时的清朝政府比喻成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这艘大船已经有些破旧不堪,显得摇摇晃晃,在大海的滔天巨浪中似乎不久行将沉没。
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