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找了一个中介的小姐姐帮我看租房。她问我预算多少?我想了想,按我的要求,预算太低是一定找不到房子的,所以咬咬牙,说5000。很快,她发过来一个房源,面积比我要求的小,位置比我要求的远,报价5100。
显然,她理解的“预算”和我给出的“预算”不是一件事。
她理解的“预算”是我的期望值,也就是理想的价格,也就是说在这个价格附近,大概都是可以接受的。而我给出的“预算”是我的可接受值,也就是说,超过这个价格,就“不可接受”了。我不去猜测是否有销售经验影响她推过来的房源,只针对这个呈现出来的理解偏差,我想聊聊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种理解偏差很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项目经理问开发估时,开发说1天,项目经理想,开发都会给自己留buffer,大概也就半天的工作量,开发说不是,是最快8小时的工作量,如果中途有其他的事情,那么加班也未必能搞得定。
有的人说话做事喜欢给自己留有余地,那么当他看待其他人,可能也会有同样的倾向,就是认为其他人也会像自己这样留有余地,只不过这个余地可大可小,但总归是有所保留的;有的人相对来说,更加实事求是一些,有一说一,不隐瞒不引申。那么这样的两个人相遇,沟通的过程可能就始终会有偏差,到最后的时候看上去两个人谁也没错,但就是没有达成共识,这着实是一件会让人恼火的事情。
这是沟通的问题吗?我猜不是。即使你非常认真严肃一本正经地说,不行,可能对方依然认为你是非常认真严肃一本正经地在跟他开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