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朗读者》这个节目时,我心里有种惊喜涌出,觉得特别温暖,终于有人做这样的节目了。比起现在各种形式的综艺节目,我更喜欢像《朗读者》这样安静、思考、传达正能量的节目。
我自己本身曾经是个爱朗读的人,那要追溯到读书时代了。后来进入社会,总是静不下心来,也觉得工作之余就应该大肆的娱乐,看电视、看综艺、看电影,这就是下班之后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越过越没劲,越过越显得空洞苍白。但是我心中却始终有一个读书梦,我想成为读书人,我认为读书人的身份会让我感到骄傲,感到安心,感到心有所属,感到不世俗。
朗读,它是要读出声来的。读出来的故事,读出来的感情,当你嘴巴的开合,配合上你眼睛的移动,再配合上那充满感情的声音,那是人间美妙的画面啊。曾想自己就单单把一篇文章读完,不掺杂着任何思考,就这样也能使心情愉悦。这大概就是朗读的魅力吧。
我看了《朗读者》最近一期,也就是第三期。麦家朗读了给儿子的信,红丝带校长朗读了拉迪亚·吉卜林的《如果》,徐静蕾朗读了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王千源朗读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几个印象最深刻。
麦家是个作者,但是没想到在生活中他跟他儿子,他跟他父亲的关系,有那么一段比较痛苦的时期。他朗读的这封信就是当初他儿子去国外读书的时候,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正是这封信给他们之间的关系回暖带来了转折。信的内容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望,鼓励和深深的爱。“去爱你不喜欢的人,才能真正体现你的修为。”, “心脏了,世界也就脏了”,“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你自己的父亲、母亲”,“不希望你是被冻死的,饿死的,那样会是莫大的耻辱”。父亲告诫了儿子,要独立,要保持心灵的纯洁,要学会爱。儿子读完了这封信,发了两个哭泣的表情给他父亲,曾经的隔阂就从这简单的表情开始就已经打破了,真好。
红丝带校长,从前是个医院的院长,因为看到艾滋病感染的小孩因为父母的离开而沦为孤儿,也看他们对读书的渴望,因而毅然决然的当起了校长。春节的时候都是陪着孩子们过,他说,他看不得孩子们春节没有人陪,他们什么都没有,只有他。这种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不是谁能学就能学会的,这是一种精神,更需要的是行动。看着他和孩子们的种种,我被震撼到,怎么会有这么善良和舍得的人呢?他朗读了《如果》这篇诗歌,送给了他的孩子们,希望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孩子。
徐静蕾,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是个才女,是导演,是演员,然而内心也有一碰就碎的地方。我不知道她跟她奶奶之间的林林总总,但是能感受到她们之间深深的感情。我觉得自己没心没肺,因为到现在为止,我好像并没有这种令人泪崩的感情,也许是因为我现在太幸福了吧。徐静蕾的奶奶去世了,徐静蕾还是有很多不能面对的东西,她觉得奶奶还在,她的内心还是能感受到她。当她朗读《奶奶的星星》的时候,不但自己泪崩,也读哭了很多人,也包括我。
王千源,感动我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他声情并茂的朗读。《老人与海》的一个片段,既读出了老人的坚定与勇敢,也读出了当时环境的险恶。整个朗读过程中,你能想象出老人的拼搏,周遭的环境,跟王千源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分不开的。
最后我要说说主持人董卿。看过她最多的主持就是春晚了,对她主持的春晚也没什么感觉。可是当我看了《朗读者》这个节目,我看到了一个知性、大方、得体的主持人。跟嘉宾聊故事,能感同身受,总能聊得恰到好处,不咄咄逼人,却能让嘉宾道出内心的真实情感。
回归到《朗读者》这个节目本身,它带给我和广大观众朋友们的意义,我只想说一个词:愉悦。如果你能体会到朗读的魅力,你便是愉悦的;如果你能投身于朗读中,你便是愉悦的;如果你能从朗读中学会些什么,你便是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