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篇文章,感觉标题本身就有失偏颇,全篇说的更多是互联网教育的定义、现状和未来,标题着眼于未来,并直接提出会成为主角,感觉有失偏颇。
看完这篇文章,一个感受就是文章中多次提到“用户体验”。
那么,在互联网教育领域,什么样的用户体验,才是好的用户体验呢?
我想从为什么学、如何学、如何学以致用来说说。
首先,为什么要通过互联网来学习?我想离不开这三个情况
第一,在自己的地区,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课程或教学机构。这种情况在一些三四线城市会比较明显,毕竟教学资源没有那么丰富。比如在北上广,如果成人要学职场英语,或者参加英文俱乐部可以有很多选择。但是在中小城市,往往只有初高中的英语辅导班或者儿童英语,最多就是以外贸为主的商务英语。如果一个人想学习职场英语,那么就只能向互联网寻找资源。
第二,自己的时间比较碎片化,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去实体机构学习。
第三,只是图个新鲜,看看热闹。
在三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决定了各自对学习体验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这让我联想到这两次在线课,都有人提到“干货”比较少,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体验的一种表达,因为在上课之前,抱着“干货”的期待,而对“干货”的定义又没有提前理清,所以会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表达。
所以,我个人建议,课前的预习和剧透还是比较重要的,可以给一些阅读参考资料,参考视频,大致说明一下这个课会是一个什么风格,大概讲什么,建议如何听,这样提前沟通对课程的期待,也可以缓解在体验上的落差。
其次,如何学?互联网教育没有办法面对面,只能通过视频、语音、文字来学习和互动。
虽然沪江的平台具备了很多互动的功能还有交互的设计,但是不得不承认,其中无法代替就是授课过程中的目光交流以及老师对学生状态的观察。
一个理想的课堂,当然最好是老师和学生都是状态饱满的。而课堂是一个公共场合,具有一定的约束性。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去学习,其实学生并不是特别容易保持一种饱满的学习状态,所以对用户体验多少还是有点干扰的。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学习观的问题,到底学习是不是就应该端端正正,而不能轻松一点呢?
但是,任何一个在中国大陆传统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学生,要接受学习不仅仅是苦学,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所以,如果教学者希望听者是一种饱满的状态,或者是一种轻松的状态,建议通过课前的10分钟先做一个铺垫和互动。
最后,是如何学习致用,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一个方式。
因为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学习状态,绝对了对学了之后要不要用,能不能用,用在哪里,都有不同的期待和计划。
我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是有一个结果导向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计划花多少精力去学,学了之后用在哪里,如果能清晰定位这个结果,那么不管是预习也好,听课也好,甚至写作业也好,都将不是认为,而是迈向结果的每一个脚印。
所以,一个学习,多通过调查去了解学生学了之后想怎么用,希望用在哪里,并对他们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会更加提升学习体验。
此文为蒲公英大学第二讲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