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三」
来自第一章《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的6个故事》P16
“我是谁”的故事
当人们意识到你想影响他们时,他们首先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人是谁?”讲一个故事,给他们看你想让他们看到的那个你。
训练有素的演说家总是会以一个非常有趣的笑话开场,或是回答一个可以轻而易举预期到答案的问题:“这家伙无聊吗?”一旦你使我大笑,我会认为你至少不是一个无趣的人,并放松身心聆听。然而,如果你开始就突兀地说:“我是一个很有趣的人。”那我准会立马退场。如果你证明了你是谁,而不是告诉我你是谁,那么这更可信。一个故事可以让你证明你是谁。
演说家每次站在人群前面时,都面临挑战。我最近有幸听了罗伯特•K.库伯博士(著有《情商执行力:领导和组织集体的情商》)在一个可以容纳900个人的会堂里的演讲。一开始,听众们认为他不过是写了一本书,和其他咨询师无异──交叉双臂,流露出讽刺的眼神,透露出他们对“情商”理念的怀疑,甚至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家伙罢了。然而,他只用了10分钟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讲了一个故事,证明了他真诚的态度,并且让在场的900名听众深切地认识到他是谁、他的信仰和为什么他在这里。
他通过讲一个他祖父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他是谁”。他的祖父在他16岁的时候过世,死于第5次心脏病发作。在养病期间,他非常关注罗伯特的成长,经常与罗伯特谈心。随着罗伯特的娓娓讲述,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他对祖父深沉的爱。他说:“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个人的眼神来衡量他的智商,那么祖父很有可能是一个天才。”
祖父的身体每况愈下,每次心脏病发作之后都会把罗伯特叫到床边用尽力气,向孙子讲述自己与死神对决的体会。罗伯特的故事吸引着我们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坐在椅子前端,每当他复述祖父的叮嘱──“我一直在思考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它是……”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准备聆听一个长者的真知灼见。罗伯特的话让我们又一次,也就是第4次笑起
来,笑他祖父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关于生命意义的答案,笑年少的罗伯特担心,祖父会考他是否记得前一次心脏病发作时,他说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满面笑容地等着又一个令人莞尔的答案时,他话锋一转,道出了祖父最终的叮咛:“我的爷爷对我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奉献越多,获得的回报也越多。我曾经问我自己──假如我没有拒绝尽全力奉献那将会怎样?会回报给我、你爸爸和你更多吗?或许会吧,但我没有做到。对我来说为时已晚,但你还来得及。”我和其他听众一同屏住呼吸,聆听这个老人临终前的遗憾:“这对我来说为时已晚。”所有人难免一死,这是人类的共性。在场的所有人都仿佛不由自主地想象,当自己走到生命尽头时,会有何种憾事呢?
这个故事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其真实性及罗伯特的真情实感,让它充满了力量。只有愤世嫉俗、尖酸刻薄的人才会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依然怀疑罗伯特是否可信。
「I,重述知识」“我是谁”的故事要点有哪些?
什么情况下要向他人表明“我是谁”——不熟悉的但却需要建立基本信任的时候,讲故事的高手在表达“我是谁”的时候,会注重以下几点:
·“你是谁”在你想影响他人的时候会变得非常重要
·向他人证明你是谁比告诉他人你是谁更可信
·讲述故事时流露的真情实感才是力量的来源,打动人心,让人信任
·好故事应该有引入入胜的点,也可以借助他人的行为或言语侧面传递“我是谁”
「A1,激活经验」
很多的场合讲过“我是谁”,但最常用的是拆书帮的模板:
我是七七,来自沌口,在光谷上班,是珞珈分舵组织长老,我的三个标签是:三级拆书家、新换跑道的儿童教育从业者和终身学习者。
没有故事,只是单纯介绍我是谁,可能最后记住的就是——哦,她也是拆书帮的……
「A2,规划运用」
接下来要在机构做亲子课堂分享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讲述“我是谁”的故事: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跟母亲的关系是很疏远的,她身体不好,脾气也不好,小小的我很渴望得到她的关注,但走在路上她会甩开我的手,从不抱我,也不跟我一起睡觉,有一次,我少有的睡在她的身边,闭上眼睛,眼泪却不自觉地流下来,妈妈问我怎么了,我跟她说是因为沙子进了眼睛,即使后来在我大学以后我能感觉到妈妈对我的爱与关心,我也依然很难跟她有情感链接。
在我大学毕业以后,我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武汉,花了近十年的时候才走回来,这十年时间让我重新认识母亲,因为自己身体经常不舒服,我慢慢了解人生病的时候脾气真的很难控制,自己从一个菜鸟小白成为品类总监,理解到妈妈也不是生来就是妈妈的,她也是要升级打怪一路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的,我在心理医生面前痛哭释放我的委屈,然后突然意识到妈妈也是有自己的委屈的,她的经历她的心情我从来没有关心过,我曾经很烦恼她粗暴简单地表达方式,走过这十年,我突然接受了她的不懂表达,因为,没有人教过她。
以前,我在地铁上听到一阵孩子呱噪的吵闹声,抬头看到一个男孩靠在妈妈旁边,他发出各种声音、用身体左摇右晃地撞击母亲,但是妈妈却一直看着手机,因为男孩的捣乱她非常烦躁,抓起又一次撞击她的儿子的衣领,把他拉直,嘴巴里呵斥到:“站好!搞么事?怎么那么烦人!”孩子眼神紧张的看着终于看了他一眼的妈妈,站好了,没多久因为妈妈的注意力又回到手机上,他又开始自顾地发出声音,这次不敢再用身体触碰母亲了。
我当时是很心痛的,后来我发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父母繁忙的时候也需要放松休息,孩子却需要陪伴,你说父母是不爱孩子吗?不可能,只是他们的心情和情绪排在了前面,孩子的情绪放在了后面,两者缺乏一个平衡,但孩子小的时候渴望关注,父母忽略,等孩子大了,父母想找回孩子的依赖和信任是不太可能了。
父母是一个非常非常伟大的职业,却也是从没有培训就可以任意上岗的低门槛职业,父母迷茫,孩子难过,是我希望未来能化解的问题,我期望能尽自己一点力量传递给父母积极养育的方法,也期望可以用我自己的能量温暖孩子的心。
我是七七,是悦童年亲子课堂的联合创始人,孩子们叫我七七老师,或者Teacher 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