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自己也有好几年的付费体验了,每年至少50本书成为日常,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付费进行系统课程学习——这些都让我在这个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了怎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系统了解事物的底层逻辑并用来思考、做事。
我想吐槽几个常见的误区:第一,大家都会认为——哇,你好有钱啊,报各种课。对不起,我是从大二时的穷学生就开始的。那时候除了学费就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了(后期我的学费其实都不是家里掏了,下面再说)。我发现有一部分人花钱享乐的时候觉得很爽快,买一杯奶茶吃个火锅至少20-30块,用这个钱来买本书就觉得自己太亏了太舍得花钱了。买套衣服(尤其是什么双十一双十二的为了凑满减),动不动至少几百块就下去了还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其实买回来自己用了几次又穿了几次?来年又觉得“去年的衣服的,已经配不上今年的我了”,又开始陷入无尽的循环),要是拿这些用来买课那种顶级的系统小课也能买的到的(但是这部分人的心理,买课瞬间就觉得自己血亏,心疼得估计好几晚都在忏悔);
第二,认为知识付费都是割韭菜/装ability行为:是,我承认有段时间其实付费是被各种营销搞得特别焦虑才去付费也踩过一些坑,也会因为自己可能比身边人懂得多有些“膨胀”。但是,后来发现在有意识地进行删减得出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付费会变成一个填补自身不足的+让自己收益匪浅的刚需行为。有很多人觉得付费没用,要么是你不会筛选要么就是你没有执行力。
就说自己通过知识付费得到的吧:①让自己少走弯路,节约更多时间:教育的本质就是节约时间,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对了,澄清知识付费不同于学校里的辅导班,而是社会上不同行业实践前辈的课程。起初付费,是针对于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大家有没有发现,大学很多老师教的东西自己都没有切身实践过或者自己学的教材都是n年以前了,这个社会又更新迭代那么快(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出来后会感觉很不适应,觉得自己被社会“毒打”)。
我是医学院毕业的,和临床的朋友聊,大家都知道真正行医治病几乎和教材学的是两回事(更何况医学教材几乎是所有专业里更新教材最快的了,1-2年都会更新一次,有时甚至夸张到每次更新有50%的错误。更何况教材比实践会更滞后的,细思极恐到底学了啥东西)。
大学老师,没创过业当过老板来教就业指导,律师医生没判过案子没救过人只会照本宣科我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一个真敢教,一个真敢学呐。狗头保命,我相信以后的大学教育会越来越完善的)。这也是鼓励大家大学要积极去实习的原因,实践还是和教材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另一个就是付费去跟正确的老师了。那自己是管理学,就去看看社会上行业的leader的书、去报下他们的课程(一个行业有建树的人一般都有这些的),去学营销学商业思维学规划(有人可能会觉得学生怎么能直接带团队呢?当初我实习的公司,一个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毕业就空降项目团队做了PM,你不知道不代表没有);
②认识更优秀的人,给自己一个更优质的圈子:是,越到后期自己会发现人和人之间就是价值的交换。你没有价值,认识再多牛逼的人都没有用。但是,对于初期没有能力的小白来说,可以先加他们好友,看看他们的观点(越优秀的人越乐于分享)。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明灯”指导(在小白阶段啥也不是的阶段,任何一个优秀的长辈点拨几句都能给你启发,去迭代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就是有个好的氛围,不会让自己孤单。学习都是反人性的,加上二八法则其实身边优秀的人就几个还不一定能接触到。
能进同一个课程的一般是有相同的问题和需求,你会发现自己的弱项原来大家都有自己也不特殊,然后大家互相学习进步。且一般有付费意识的人都是积极上进的,如果再进一个大家普遍比你优秀的圈子你身边的感官会变得很不同。我对此深有体会(就是寡妇哥曾经讲过的,富人都快把世界瓜分完了,穷人还在纠结男朋友有没有送自己玫瑰花)。因为今年的课程报的大多都是30-40岁,或一些中年人居多的课程,自己还是菜鸡小白一个。当朋友圈很多都在网红店打卡、买买买的时候,我加的那些课程好友在分享自己的行业状况在分享自己的规划进修,这时会觉得真的是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自己想懈怠的时候就会提起精神来(尤其是最近接触一些创业的前辈,几乎是全年无休的),人家可不是装ability,日常就是那样的。
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钱的问题。用马云大大的一句话来说,“对于我来说钱就只是个工具”,我觉得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如此:可以不花钱去让自己增值,那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情感、更多的精力去实现你想要的东西。大学也曾甚至为了这些课程去借钱学习(20多岁的年纪,很多人感觉从来不缺的就是时间。但是平心而论,这个时代的职场对于女性来讲就是不公平的,需要兼具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怎么在结婚孕育之前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重返职场时不被年轻人+以事业为核心的男性取代,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时间就是金钱,年轻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就是资本)。从奖学金、省吃俭用自己去兼职赚钱到帮这些大佬去运营赚钱或利用知识直接去变现。比如学营销学规划不仅可用到实习中工作中直接变现接咨询也直接变现。最近的理财课、占星课,前者让我学会更会去梳理自己的消费结构不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理财的变现对付日常生活开支都绰绰有余了,后者让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变现的方向)以及情感情绪的处理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些都是受益终身的。
说这些不是为了制造焦虑也不是为了宣扬知识付费(它也很常见,就是像花钱健身、花钱消费一样,都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手段——花钱消费也一样,毕竟让自己变得更快乐了,哈哈哈),更不是为了解释什么,我只是想对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梳理/奢侈一点想要找到更多同行的伙伴。特别喜欢理财上的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就算靠运气赚到也会凭借实力亏空”。对待未知事物,很多人都抱有怀疑的态度/恐惧的态度,甚至有些人“把无知当个性”去造谣去中伤别人。懂我人自然懂我只要把这部分人找出来然后一起前行,不懂的人就在自己的世界里各自安好。观点可能有偏颇/不成熟,觉得有用就辩证吸收一下,没有就看看图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