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演变
《自下而上》——万物进化简史 • 第6期
如果,爱迪生还没发明电灯之前就触电身亡,我们现在是不是还生活在黑暗中。当然不是,同一时期有很多人想出了电灯泡的点子。哪怕没有爱迪生,依然会有人战胜黑暗。
世界也许就是这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科技都在适合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大量案例
有文献记载,至少有23人在爱迪生之前发明了某种形式的白炽灯泡;有两个人在同一天提交电话的发明专利;谷歌出现之前,市面上比较知名的搜索引擎有9种;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发明了微积分;海王星由英国和法国的两位天文学家同时发现;分布在4个国家的不同实验室,各自独立地发现了肿瘤抑制基因;温度计有6位不同的发明者,疫苗有4位,小数有4位,电报有5位,蒸汽船有5位,电气铁路有6位。
这些大量的案例似乎在说,科技自发地出现,谁发现了它并不重要。所以科学家们配得上这么高的褒奖吗?
科学发现都出现在某个特定时期,不会提前也不会推迟。
事实上,就算远超时代的科学事实被发现,那也不会对当时的时代有半点影响。
孟德尔在1865年就发现了遗传的秘密,但是这个发现既不符合当时的科学预期,也不能解释当时主要的科学问题,所以这个发现注定被埋没。
直到35年之后,不同的科学家都注意到遗传是有规律可言的,人们这才回头发现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一如你无法阻止某件事的发现,你或许也无须着急地催促它赶快到来。”
历史有必然性。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人类社会的科技都有相似的发展路径。刀始终出现在火之后,人类墓穴始终出现在刀之后。一个国家不经过农业的大发展,很难直接过渡到知识型经济主导的社会。
”很少有来得太迟的发明,它们总是出现在最合情合理的那个历史瞬间。“
技术自然会找到发明他的人。
专利制度的初衷
薛兆丰老师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人类是会变得更好,还是会变得更糟?
按照大部分现代人的思想,产权保护了自主创作,保护了创作者们的合法权利,激发人们更多地自主创作,而不是剽窃。这当然是好的。
可是该不该由政府出面来保护知识产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一边倒的。
《自下而上》的作者对专利制度持怀疑态度,他认为专利制度的初衷并不是让发明人获得垄断利润,而是为了鼓励他们分享发明。
如今的专利制度妨碍了思想的交流,妨碍了创新。许多公司把专利作为壁垒,防止其他人进入这个行业。
有经济学家认为,社会上的资源可以分为私用品和公用品。比如一支笔,你在用的时候别人不能用,笔属于私用品,所以你需要花钱买下这支笔的使用权,确保你可以随时使用。
科学知识,技术工具,你在用,别人也可以用。你在利用微积分解决问题,并不妨碍别人也使用微积分解决问题。这就是公用品。公用品不应该收费。
大部分专利都是公用品,应该全人类共享。
今天你明白了,人类全力以赴刚好每一脚都踏在科技发展必经的轨道上。科学发现并不是某个科学家的功劳,专利应该鼓励人们分享发现,而不是阻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