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觉悟”-(明法)1】
以下学习,是通过大乘的智慧,去明了所讲到的每一个法,要去认识到它的两个方面:其一,每一法都不会离开我们内在的心识;其二,我们不仅仅要知道一个实有存在的人我本来是空寂离戏、无有自性的,更应该进一步去了解,我们认为真实存在的万法其实也并非是真实有。如果我们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法,都能够去照彻了达人我空和法我空,那这其中的每一个法都会成为大乘证理之门。
现在能看见外部世界的颜色形状,所面对的也有一个音声世界,我们的感官在攀缘着这一切。这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很复杂的系统,而且我们觉得很现实、很真实。其实这是一种“妄计”。
“妄计”这两个字是一个警钟,它敲醒我们:不要相信我们心中的认为。假如说,这个认为错了,那这个错误的观念就会主导我们去错误地取舍,一切行为举动都会是在犯错,走向一个毫无实义的生活,最后什么也没得到。因为它是虚妄的想法,得到的东西都是虚妄想法中制造出来的,这样的人生是毫无实义的。这就是《心经》里面所讲的“颠倒梦想”。
【“走向觉悟”-(明法)2】
【“走向觉悟”-(明法)3】
那“我”是什么意思呢?
我是主宰,主宰就是自己有掌控的权力,或者能独立自主的意思。
平常我们讲的“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就是“主宰”的意思。也就是说,它能够完全掌控、完全决定这一切。这种意思,和“自性”是息息相关的。自身有它特有的属性、体相,才能够超离于其他的限制,而去独立完成它想要怎样就怎样的活动和行为,这就是“我”的意义。“我”和“自性”其实是一个意思,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当真的这些法,它必须要符合这些要求。
如果你对于主宰,对于自性,这些名词所面对的意义不知道的话,你会觉得佛法所谈的和我们的起心动念完全无关,会觉得佛法和自己当前的身心无关,那就错了!
如果我们在每个法上,能够找到这种主宰性,你就找到它的“我性”,或者它自身特有的属性——自性,才说明这个东西它是真实存在的。比如,拿起杯子,有它杯子本身,这就是说:有杯子的“我”。假如说,拿起杯子,没有杯子本身,那就等于是说:杯子本身是不存在的,你没有拿起一个真实的杯子,那就杯子“无我”。因为杯子没有它自身的属性来主宰它的存在。
一旦你发现这个杯子,它是靠着种种因缘而出现,包括它里面的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分子,它的颜色、它的形状、它的温度、它的方位、它的时间,任何一个侧面,都是因缘,那就等于说,任何一个侧面都是空。所以这个主宰性,是很关键的一个认识。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法,其实都是因缘支配着它、制约着它,它连一丁点儿的支配权都没有,这就是说,它是彻头彻尾、彻根彻底的空无我。万法因缘生,所以万法皆是空!学懂因缘,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去明白它没有自性主宰的意义。这样子就能够通达万法无我。
关键点就是在我们去发现它没有主宰性。但,由于对于因缘性不太了解,就阻碍我们觉悟这一切无我空的智慧。所以学因缘很重要!
八万四千法,法法都是因缘制约支配,所以法法都是无自性,都是空。由于万法皆是因缘,所以万法空;由于我是因缘,所以我空;由于他是因缘,所以他空;由于你是因缘,所以你空。我们面对任何东西都是面对一个因缘的显现,所以我们都是面对空而已。除空以外没面对过任何一事、一物、一法。这种广大的了知,对于我们认识事物的空的本质,是一个极大的助缘。
【“走向觉悟”-(明法)8】
一切法,它是很具体地在我们心灵世界当中来攀缘、执著的。所以,不能用一句“万法皆空”,就把这空性的问题完全说完了,虽然它能够含摄,但假如你的觉悟并没有生起,只是模糊笼统,是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因此,它需要一种具体、可感、真实的、能够让我们找得出来的一些法,才能够抉择得彻底、透彻。也就是能够把靶子拿出来,或者说把我们研究的对象能够找得出来。
接下来,我们要在这五种法当中去分析、抉择。第一种法就是心法,第二是心所有法,第三是色法,第四是心不相应行法,第五是无为法。
这当中第一种法是八识心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然后第七末那识以及第八阿赖耶识。在大乘唯识以下,没讲第七识和第八识,只讲前六识。因为第七识和第八识比较深微难见,在之前的教法,层次还不到,根基受持上面不足,所以并没有讲第七识和第八识,在唯识,就告诉我们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这样总共介绍八识心王。
在这八识活动的过程中,会有与它们相应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心所出现。这些心所和心王一起出现时,都会浮现色法的影像,所以第三种法就是前二种法所现的色法影像。第四种法就是前三法-心王、心所、色法,它们的分位差别。其实离开前三法并没有一个单独的第四法存在。而第五法是前四者所显示的。所以我们看到,转动起这一切万法,是由心王开始的,它一动,就以一动引万动。如是看到,无论世界有多广大,它都在心中,因为它都是心里浮现出来的。
没有学习之前会认为,世界上有千差万别的法,都是在心外存在。这个状态是我们普遍存在的,假如能打破这种状态,就是一个巨大的飞越。通过学习,会从原来认为“心只是一点点,心外有无数的法”这种邪见,变成“一切只是我的心,心外再没有什么法”。
【“走向觉悟”-(明法)26】
(心所有法: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四、想,就是对于境界取种种相。“想”字,是在“心”上有一个“相”字,就是心里取相的意思。比如我们心里常常取种种境相,就是想。
想的作用是对于种种境相,施设种种名言,比如:这是善、那是恶,这是男、那是女,这是自方、那是敌方。从小父母教我们认字,首先画一个尖尖的山,再说这是“山”,我们就取这个山的相,而且对它施设“山”的名言,以后眼一见这种形象,口里就会说“这是山”。像这样,这个想的作用就是施设种种名言。
五、思心所,思是以“使心造作”为体性。思的作用是对于善事、恶事或无记之事驱使着心发起行动。
所以思心所是造业的根源,起了思心所就开始役使着心做出行动。比如小偷见到那边有金条,然后考虑怎么去偷。这样一起这个思心所,就役使着他的心去做偷盗的业。
【“走向觉悟”-(明法)27】
(心所有法: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六位心所中的第二位,叫做“别境心所”。这五种心所所缘的境各自不同,都是缘一类特别的境而产生,所以叫做“别境”。
一、欲心所,是指对所爱乐的境,心里希求、期望。作用是:依止欲心所,会发起精勤。所以常说“信为欲依,欲为勤依”,就是指信、欲、勤这三者以前前引生后后。如果生起了信心,马上会起希求的欲,起了希求的欲,就会精勤地求取。
【“走向觉悟”-(明法)28
(心所有法: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三、念心所,是对于过去曾经熏习过的境,使得心里对它明记不忘作为体性。它的作用是成为定的所依。 就是说,如果你对于曾经经历过或熏习过的境,能够很清楚地记忆,这一种心所就叫做“念”。如果心里忘记了,就叫“失念”。而禅定是依着念而生起的,心里能明记三摩地的教言不忘记,才能得到禅定,所以是得到禅定的所依。
四、三摩地,翻为定,对于所观的境使心专注不散乱而为体性。作用是成为产生智慧的所依。
如果能使心专注于所观的境,而不散乱在其他境缘上,这一种心所叫做“三摩地”。有了三摩地,就能由定发慧。好比一盏油灯,如果被风吹动,灯光就摇曳晃动,而用灯罩罩住了灯,不被风吹动,灯光逐渐稳定下来,就很明亮。
【“走向觉悟”-(明法)29】
(心所有法: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二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
五、慧心所,是对所观的境以心简别、抉择为体性。以断除疑惑为作用。
比如说,所观境是苦谛,心里对苦苦、坏苦、行苦各是什么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所观境是诸行无常,心里对于“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灭的体性”有一种简别和抉择,像这些都是慧心所。它的作用是断除疑惑。
如果没有对所观的境简别、抉择的智慧,就难以断除疑惑。比如对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等,一开始要从各方面做抉择,之后才会断掉心里的疑惑。如果没有生起抉择的智慧,疑惑就始终存在,而难以生起定解。
【“走向觉悟”-(明法)30】
(心所有法: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六位心所中的第三位,叫做善心所。
有从信到不害之间的十一种。如果能使内在的这十一种善心所发动起来,那一定能成办现前和究竟的一切义利。这也就是修心的目标所在,修出了这十一种心,就随时随地得利益。
因为这些心所能让自己和别人的今生以及来世得到利益,所以称为“善”。十一种善心所里,以信心为首位。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有了信心就能产生和长养一切白法,所以把信心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