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什么样的乡村才称得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又该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一个很宏观的命题,涉及到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物质和精神各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但只要牢牢把握住宜居、宜业、和美这三个关键词,便能在总体上把握其基本内涵。
宜居:逐步改善生活条件。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和现代化还有一定差距,不少村庄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人居环境条件还需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待提高,这都需要通过努力不断改善。一是配套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住房、水电气、网络和物流等,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便利化程度。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进一步普及卫生厕所,生活垃圾和污水能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不断改善,绿色、健康、卫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能深入人心。
宜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是主体,如果留不住人,其他一切都是空谈,要留住人,就要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一是增加县域就业容量,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加强对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技能。二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搭建平台帮助农民出售农产品,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保证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激活闲置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养生养老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和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乡村发展不但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但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进一步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二是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取得扎实进展,在潜移默化中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吹遍乡村。
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行了全面部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要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入手。
一是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乡村“五大振兴”中,产业振兴排在第一位。乡村有了产业,农民就能增收致富,农村就能留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不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二三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把产业增值环节更多留在农村、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尽可能让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等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是推进乡村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饮水、住房、网络和物流等设施建设。坚持不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短板弱项,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定不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更好发挥村级组织作用,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化治理手段,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四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举办大家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正能量。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划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界限,旗帜鲜明地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等现象,引导农民改变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