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种观点洗脑了,我们的世界的本源,开端只有几个个体,几个简单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上,个体不断的连接,量变到质变,一直到今天我们这个无比复杂的个体,无比复杂的世界。
而创造这几个简单规则的就是上帝。
产品和上帝一样,也会俯瞰芸芸众生,知道他们的欲望,给他们制定一些规则,让他们自己去连接和发展。
一、产品规则越简单越好
第一,你要了解他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并且在他们使用过程中是按照你的预期来的,你知道他们会怎样自己演化,你在旁边看热闹就行了。
产品必须能用一句话讲明白,不能做到这一点的,都算不上好产品,因为你无法让用户很快的明白,不够简单。我们要让用户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作为产品经理,首先让把自己置身在一个无知的状态里,做一个傻子去试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能用上帝视角去思考用户的饥渴在哪里。
第二,我们要满足他们的贪嗔痴
贪嗔痴是什么
佛说人的本性是贪嗔痴,佛认为所有的人都是瞎子,睁开了眼就看到了光明,觉悟的人就成了佛。普通的人,他认为有三个基本的约束力,使得人不是佛,就是贪嗔痴。
贪是贪婪,嗔是嫉妒,痴是执着。
我们要洞察这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要对用户产生黏性,要让用户对产品产生贪嗔痴。
举个例子。QQ买钻。黄钻,绿钻。钻是一个对象,它调动了人的贪,人要升级;它调动了人的嗔,人会比较;它调动了人的痴,人会想收集齐。
所以你看明白了没有,产品的逻辑不是最重要的,产品有没有去迎合人性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什么是产品体验?
一个字,“爽”,两个字,“好玩”。如果我们问用户为什么喜欢用微信,没有一个人会说因为省钱,因为方便,而是一个模糊的,但是又很坚定的回答,因为用的爽。
我们做产品要找到用户心理诉求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简化一下,比如说微博。用户上微博的原因是为了炫耀,是因为害怕孤独,不是利群而是离群,是用它的有追感。什么意思,当你在微博上写东西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吗,好像不是,是在想谁可能会看到,我希望看到的人怎么想我,我希望有人爱我,关注我,你会很在意这个事情。微博是一个构建另一个自我的地方,很多人心的诉求都在里面,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写微博的。
如果做微博的人对于用户为什么写微博的心理不能够分析的很透彻,那我们就是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做产品。
你可以观察一下写微博时候的自己,你能做到自言自语吗?
第三,群体的的含义是很难预测的,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群体是从哪儿来的
因为产品面向的对象是群体,群体概念对产品来说太重要,群体会自动的连接,变异,群体有多样性,群体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所以当有产品说我已经规划好了接下来一年的迭代,那一定是在扯淡,因为根本不可能,可能明天因为群体跟产品的化学反应,产品就要完全变换方向了。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去创造更伟大的产品。
产品的规则越简单越好,群体效应无法预测,不要怕规则太简单不好玩,只有规则进入了群体,才能发生反应,变异,进化,进而影响世界。越简单,越容易传播,群体效应就会越强。
我们要做的是上帝的工作哟。
二、如何做产品定位和个性化
很多时候产品经理做一个功能,而不是做一个定位。功能是做需求,定位是做一种心理诉求,一个是结构层,一个是战略层,这就是高级和初级的区别。
我们总是把用户当成了技术专家,机器人,但是用户要的其实不是说你的下载速度快了多少,你的性能提高了多少倍,尽可能的不要把技术指标暴露给用户,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用户想要什么?各位,用户真正想要的不是一个数字,是一个感官,是一种体验。他觉得等的时间短了,他觉得流畅感好了,舒服了,就是他想要的。
引用一句乔老爷的话: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或者说产品是技术和人文的结合。技术是放在那儿的,只要花点时间都能搞明白,关键是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多涉猎其他领域,多学习其他的学科,尤其是哲学。
这里再提供一个观点:我们只做一件事情,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者一个主线功能。
如果想做一个东西,提供两种服务给用户,然后我们在屏幕上放两个按钮,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一个产品吗?NO,这只是一个功能,用户到这个界面需要去做选择,需要思考,这是不对的。一个界面尽可能只有一个主要按钮,这个按钮非常显眼,用户到这里基本不用思考,点这个按钮就行了。
我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这个版本做了10个功能的替换,你想一下10个功能都上线之后,它们各自对用户产生的帮助有多大。如果真的想了,你会发现其实做其中的两个功能就够了。
这里提到一个“基架”的概念。一个功能一旦加上了,有用户去用了,那就去不掉了,东西会越来越多,产品会越来越复杂。
三、用户体验的产品思路——傻瓜心态
把自己当成傻瓜,修炼让自己尽快进入傻瓜状态的速度。乔老爷十分钟,马大哥只要一分钟。
什么是一个傻瓜化的过程?把你自己当傻瓜的过程是说要放下你脑袋里面所有装下的事情。
四、多感知一些趋势
开拓自己收集信息的渠道,留心周围发生的事情。
用户是很懒惰的,我们要针对这些懒惰的人来做设计
五、4种思维打造一个产品
第一、用完即走
用完即走其实是谷歌的一个产品哲学,看用户停留多久是一种指标,让用户回头率高也是一种选择。
很多产品一开始就大投入的拉新,这样让产品没有得到纯粹的检验,干扰了产品的可行性认知,被拉来的用户掩盖。看看自然增长的过程才能判断你设定的产品规则是不是足够的简单有效,才能体现这个产品是不是一个好的产品。
第二、打通,整合
就是生化论里面的组合进化,两性繁殖。
第三、不把跟随当成一种策略
尽可能站的比别人高一点,而不是把跟随当做一种策略。
所谓站的高一些,就是不要在乎这种一时的得失,这个功能再好,但它不是一个扭转战局的决定性的东西,那我宁愿不去做它也没有关系,我可以用新的办法去做,否则的话你在气势上就会输给别人。当然你得承认这是一个好功能,但是我们不做它,我们通过一些方式去做更好的东西。
第四、任何规划都赶不上变化
什么是活跃用户?尽可能给自己的产品定一个严格的标准
满足需求很容易,但是你怎么找到理由拒绝它,或者说找到什么方式实现它,这是产品经理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