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融汇贯通前人思想精华,融会贯通并加以升华,并能够灵活运用。此为勤而行之者。一类吸收了前人的一些精华同时也吸收了一些糟粕,所以做人做事一会儿对一会儿错。此之谓若存若亡。第三类,不知道读书,愚人也,此类人往往没有定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就如插图所说:大家都习惯坐享其成,靠别人的思想生活。
那么读书的真义何在?如果按照重要性来划分,笔者姑且抛砖引玉。
1.读书明道修身。读书是为了明白天地之道,法天象地,不违规矩。循道而行,善始善终,泽披后世。就如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知道如何与人相处。这也是个大学问。能够善与人相处者,其福泽长远。古代贵族学习六艺,而礼首当其冲,而《弟子规》则以礼的思想阐述礼的具体规范,可以说是伦理学的重要范本,也是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所应该提倡的行为规范。
3.知道如何与自然相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语出《道德经》皆言人与自然相处之道。而文人之九雅:琴棋书画诗香茶酒花,皆促使身心健康之道,怡情之乐,亦皆为人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人生如白驹过隙,若只谈经纶致世,八面来风,又错过多少风花雪月。
4.经世致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笔者年少时候,听到此语不以为然,近来明白其罗辑思维,因明事之终始,物之本末,则近道矣,既已近道,何患生活?“以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以学习的完整过程,会有三个阶段,外求,内修,自由。出生到步入社会之初为外求阶段,是形成初步思维模式基础的积累阶段;第二是反求诸己阶段,是由博到简的过程,是经历风雨锤炼出自己思维模式的过程。第三是在第二阶段突破后,破茧成蝶的阶段,也就达到了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
诚然,读书之乐甚多,古人云: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也有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去岁认识的国学老师朱玉昆老师说透了读书的三个境界:初阶是学知识,其进阶是形成智识,最高阶段是明白天性,形成心识。
王国维对于学习三个境界的描述更为形象: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此为困惑探索阶段。就是知不知。知外求。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是终日乾乾阶段。也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阶段。这一阶段可以称之为:十年磨一剑。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就会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感叹。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要用前智者之言来比喻: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日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两者异曲同工之妙。就是经过第二阶段的潜心修炼,突然了悟去秉性,改习性,回归天性的过程。
学习是终身之乐事,若有一日,心有所动,可能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吧。